聚焦中国商界 分享商业智慧
如今走在路上,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就是街头一景。
在共享单车界,有句话叫做“留给创业者的颜色不多了”。从一开始的小橙车、小黄车,到后来加入的蓝、绿、青、红,能用的流行颜色差不多被用了个遍。而在共享单车火爆的同时,一些创业公司开始进入细分领域,发力共享电单车,以弥补普通共享单车远途出行的不足。
▲各色共享单车APP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共享电单车却没能像摩拜、ofo这些共享单车那么好命。
5月27日,共享电单车“蜜蜂出行”被郑州6大部门约谈,要求其立即停止经营行为。6月29日,“逍遥电车”亮相西安,试投放了20辆车,但当天即被城管叫停,全部车辆被要求收回。
此前,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政府也先后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表示暂不发展共享电单车。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投资机构也似乎并未表现出对共享电单车过多的兴趣,与共享单车动则上亿美金的融资相比,目前共享电单车十几家创业公司融资总额只有两三亿人民币,而且国内主流VC几乎全部缺席。
政策不支持、资本遇冷,在共享单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共享电单车的市场前景究竟会如何?
本期《财智对话》我们邀请到了共享电单车界的“龙头老大”——享骑出行创始人施银锋;摩拜投资人之一、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当不忘初心的共享电单车创业者遇上站台摩拜的互联网投资老兵,共享风波下的享骑与摩拜如何续写神话呢?敬请期待本期《财智对话》!
▲享骑 联合创始人兼CEO 施银锋
享骑电单车是全国最早推出共享电单车产品的共享运营商,针对1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出行市场,目前投放量达到10万辆。
▲启明创投 合伙人 黄佩华
启明创投合伙人、摩拜投资人之一,此外她还投资了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网红电商如涵、知识付费领军者《罗辑思维》等等。
共享电单车是伪需求吗?
我们都知道共享单车是定位于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而共享电单车的场景定位于3-10公里的中短途出行。然而,用户在面对这种3-10公里的中短途出行时,选择出行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也可以选择网约车和出租车。那么共享电单车的出现,真的是一个伪需求吗?
选择哪种出行方式体验最深的既不是创始人也不是投资人,而是用户老大。于是我们在下班高峰期来到了10号线新天地地铁口随机采访了10位共享单车用户,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可以看出,共享电单车的出现为都市白领远距离通勤提供了又一个新的选择,同时也保留了共享单车绿色环保、便捷快速等特点。
但用户也对共享电单车的收费,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顾虑。
▲目前市面上主要电单车企业客单价与成本比较
共享电单车运营、资金多重压力
如果把共享单车比作一锅沸腾的开水,共享电单车还远没有到沸腾的程度,政策限制、资本遇冷,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外,共享电单车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生产成本比共享单车更高。目前电单车的成本在2000至3000元,这就决定了共享电单车很难像共享单车那样大规模投放。
其次,运营是共享电单车面临最大的难题。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共享电单车该如何充电?另外,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质量普遍较重,线下调配的难度也会增加。
与共享单车随用随停不同,电单车普遍采用的是有桩模式或者电子围栏技术,用户使用之后需要停放在指定地点。指定地点停放的模式虽然有利于规范管理,却也限制了电单车的发展。被宠坏了的用户没有将车停在指定地点的习惯,已开始有用户抱怨找不到停车点,或者是停车点太少。而电单车企业对于用户未在指定地点停车的行为,都会制定罚款的政策,这些举措无疑压抑了用户需求。
共享电单车何去何从?
目前,无论是数量级还是运营方式上,电单车创业者都无法完全复制共享单车的模式。而与资本对共享单车的狂热相比,对于共享电单车,大多数资本方也都选择了持币观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局共享电动车的玩家近二十家,大部分在二三线城市以及景区、校园等半封闭区域,目前融资量最大的也还停留在B轮,最高融资额只有1.5亿元,其他几家还集中的A轮之前,获得的资金量最低的只有500万元。
资本冷静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政策上的不明朗,多地政府持不鼓励态度。另一方面,遍地免费共享单车的当下,电动单车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没能得到实践检验。相比于共享单车,目前还很少共享电单车品牌进行了规模化投放,这笔账能否算过来依然是个未知数。
诚然,政策依旧是共享电单车企业的达斯克摩之剑,但谁又能保证未来政策是不会出现松动呢?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关键的资本进入能够撬动整个共享电单车市场,引爆资本的疯狂。共享电单车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更多共享单车的话题,敬请收看上海外语频道ICS 8月19日(本周六)21:15播出的《财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