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启明观点 | 邝子平:“下一个腾讯、阿里”一定会出现

2019/07/18 | 东四十条资本

【#创新经济资本论# 系列微访谈】由投中网与头条科技联合举办。第五期邀请到了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 ,聊聊他对投资的理解。投资生涯中最满意的项目是哪个?是否有信心投出“下一个小米”?如何看待资本对于“风口”存亡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投中网:风险投资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投资了完整的产业链,怎样理解科技领域的创新与风投之间的关系?

 

邝子平: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基础网络建设、硬件技术、软件应用平台等几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中,“国家队”对于基础网络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硬件技术的发展,政府及“国家队”功不可没,风投的推动力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在硬件端及手持终端,VC/PE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造就了中国许多优秀的企业,例如小米。在软件应用平台板块,风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是风投成就了腾讯和阿里。

 

然而,上一次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来临时,在关键技术领域(如芯片、系统),VC/PE起的作用还不是特别大。但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VC/PE在这些技术的开发方面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对中国未来科技投资非常看好、非常重视的一个原因。而在下一波应用浪潮到来之前,若希望对科技领域进行优先投资及布局,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是非常好的。

 

投中网:资本寒冬之下,许多机构的投资趋于保守。然而,参照上一轮(2000年)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时候,反而容易诞生一些比较好的公司。宏观因素的变动是否会为科技企业带来一些机会?

 

邝子平:首先,我并不觉得目前是已经进入资本寒冬。我们在看的许多领域里, VC/PE的参与度依旧很高。在一个相对没那么热的或者是趋冷的市场环境下,我觉得好处坏处当然都有。当市场上钱足够多的时候,投资人会觉得我投不了NO.1,我投NO.2,投不了NO.2,我投NO.3,可能到NO.5都有人愿意去投。这样,NO.1的企业就会面对很多不必要的竞争或干扰。但在所谓的“寒冬”中,这个问题不会出现。

 

然而,市场遇冷时,对于企业的坏处在于他们少了很多可以“试错”的资金。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走一些弯路。在市场好的时候,一个企业多走两次弯路,依旧可能会得到资本的支持;但在市场遇冷时,资本对错误的容忍度会相对降低,走了弯路的企业很可能没办法融到下一轮。 

 

投中网:在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您觉得最满意的项目是哪几个?满意之处在哪里?

 

邝子平:很难说最满意的一个。我们的一些项目已经走向了资本市场,比如小米和B站;有些项目是在路上,我们也非常地期待,比如知乎和马蜂窝。这些项目都已经比较有体量,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几年能够走向资本市场。

 

在技术的这些领域里面,比如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虽然很多项目没有在一线面对C端用户,但这些企业的发展也都非常健康,差不多已经到达能够面向资本市场的阶段。所以未来,不论是海外的IPO,还是国内的科创板,都为这些新兴的企业背后的资本提供了很多新的、好的退出渠道。

 

投中网:目前,一些已过会的科创板企业估值已超过70亿。这种现象会不会为未来的科技投资带来新一轮的泡沫?

 

邝子平:新一轮的泡沫,目前真的很难去预判。要看开板之后,比如说三个月内项目的走势,再做判断。

 

我举一个对应的例子,去年香港交易所宣布生物医药板块没有收入、没有利润的企业可以赴港上市,当时确实造成了整个新药研发领域估值的巨大跳跃,那阵子对资本的冲击很大。但目前,我还没有感觉到由于科创板的宣布,突然所有的科技企业变得“轻飘飘”,起码没有人拿着商业计划书过来说我们准备创业,我们明年准备申报科创板,我还没听到这样故事。对比而言,去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确实出现了很多商业计划书,所以“科创板引发泡沫”的结论,现在看并不成立。

 

投中网:业内普遍认为,2019年科技类的项目会有一个估值的回调。那么,您认为估值的回调对于企业和资本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邝子平:对于企业来讲,估值回调代表它们能融到的钱会少一些,所以可能之前准备尝试三个方向,现在只能挑一个方向并把它给做好。这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基金,我们能够用更低的估值找到好的企业,但同时我们已投企业的估值也在回落。我们要更客观地来看待这个市场的情况。企业需要在资本比较趋冷的时候把“护城河”建立好,而资本也不应该过于追求一轮与一轮之间的价差,要看开一点。

 

投中网:您是否有信心投出“下一个小米”?

 

邝子平:肯定要有信心。我认为,未来在中国,像小米这样的企业,甚至像腾讯、阿里这样大的平台型企业还会出现,对于这点我是有100%的信心。企业还会有新的切入点去切入到巨大的用户群中,说不定区块链会成为这样一个点。我相信,这一类的企业作为一个崭新的入口,和亿万用户形成紧密关系。这样的企业绝对就有千亿市值的机会。

 

至于启明创投能不能够投得到这样的企业,我有很大的信心,我不敢说100%的信心,这两者还是略有一些不一样。你首先得信第一才能够去追求第二,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对第一失去信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应该的。这类千亿市值的企业,我们必须能够在它已经到来之前,对技术也好、用户行为习惯也好,有一定的预判;能够比较早地可以切入进去。

 

但我们干这行的不能说只是“十年磨一剑”——十年就为了找一个百倍回报的。在找百倍的过程当中,顺便找几个十倍的帮补一下平常的花销也挺好。

 

投中网:您曾说,“职业生涯三十余年,有些遗憾,但没有后悔。”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最大的遗憾又在哪里?

 

邝子平:1999年,我就已经在互联网业内有一定的市场、技术、人脉的积累。那时,如果我去做个企业,说不定也能找到今天的“启明”给我投点钱;我也就不是在台下鼓掌的人,而是站在台上亲自敲钟的人。所以,有时遗憾会一闪而过。但是,我绝对没有后悔放弃企业运营转而去做投资,这些年中既有“惊”也有“喜”。 

    

2006年,从0开始去做一个“启明”,今天看,如果说后悔,那肯定是个矫情的说法。创立之初,我怎么都都没想过启明可以做到这样的市场地位,所以说只有感恩和幸福感,肯定没有后悔。

 

从投资的个案来看,过去几年有投得好的,也有投得不好的。投得不好的不能说后悔,因为在每个时间点里做决定,我能够得到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只要我没有从根本上违背过我自己的良心去做决定,就不后悔。遗憾当然就多了,所有的人家投的,我没投的,百倍回报的这些企业都是我们遗憾的。比如滴滴,上了会我是举手反对的,这个我是一直都不能“饶恕”自己的,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投中网:从过往项目来看,您关注技术领域的投资。请问在各个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及区块链等),近年来哪些创新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邝子平:这几个方面,我都花了很多的时间,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在AI这个领域里面。对未来,我现在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看区块链,包括最近Facebook出来的Libra,以及它背后的逻辑所代表的未来的趋势。

 

在这个方面我还没研究得很深,但是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个大事情,也非常期待在中国也能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机会。我深信区块链技术本身很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20年使得全球的互联网及金融行业产生深刻的变革。

 

投中网:近年来,科技领域的各大“风口”争议不断、层出不穷。您怎样看待资本对于“风口”存亡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邝子平:总体来讲,资本对这些行业是一个促进的正面作用,缺少了资本,这些行业确实非常难做得起来。资本是一个很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工具,各个投资机构根据自己的偏好及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资决策,没有一个中央号令要求具体的方向。所以,它有时候会出现过热的情况,有时候也会表现得过度悲观。

 

但是,资本的好处就是它总体来讲是逐利的,当行业过热,价格过高,资本也就会离场,它有一个自然调节的功能。所以,在这点上,我倒觉得没必要过度地去批评或者是责怪资本逐利的本性。它看到好的未来、好的机会才会投到这个领域里,觉得过热的,它自然地会做自我调节。同时,作为从业者,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警惕,不要被这些所谓的“风口”把自己都刮“飘”了,觉得不可一世,这个非常不可取。

 

投中网:您曾对媒体表示,“资本能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但也可能会破坏行业本该花时间去建立的体系。”在您看来,资本非理性的揠苗助长对社会产生的破坏,最核心的伤害在于哪几个方面?

 

邝子平:当市场过热的时候,在科技领域里面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现象。首先,在我过去关注较多的To B领域,项目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和惯性。比如,不是有钱就能够把一个芯片设计的时间周期硬是从两年变成三个月。然而,因为市场的过热,一些项目会在估值虚高时融到很多钱。但当这个企业自身发展进度无法支撑当时融资的估值时,会出现来自于投资方的压力。这时,To B企业会偏离它原有的发展轨迹,去做一些为了迎合估值的“短平快”的东西。这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其次,在To C领域里,本来在大家都很理性竞争的情况下,企业都能够有各自的市场、各自的收益,且都能够逐步地去成长。但是,因为大量资金的涌入,大家为了抢市场份额而长期远远偏离经济规律,这种情况也会把一个好好的行业生生给“做死”,起码是“做伤”。因此,在To C领域,从0一下跳到100,跳到100之后大家都不赚钱,再从100一下掉回到5,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态。然而,如果是从0做到5再做到10再做到15,就是一个挺好的事情。

来源 | 东四十条资本

文 | 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