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企业新闻

对话小米洪锋:当小米从发烧转向用户,MIUI 需要服务更多人

2015/08/19 | 转自:36氪

 

8.13,上游厂商直供换来的低价,备货数月换来的原价现货供应,一路从同价位打到某些同行旗舰的配置,这场本来被我某个手机行业的朋友评价为 “秀肌肉” 的发布会,在一部分媒体和 KOL 眼里却变成了 “创新乏力” 和 “敷衍”,其中原因是小米希望从这次媒体采访里了解到的,也是我想知道的。

作为一个 “跑手机口” 的作者,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洪锋 —— MIUI 部门的老大。采访开始之前我脑补了一大堆可能出现的冠冕堂皇的答案来回应关于 MIUI 版本号、功能更新和 Android 系统版本号,可惜最后都没能成真。黑稿总是好写的,以至于 “圈内” 衍生出一个词叫 “键盘侠”,但很多事要把逻辑说通,反而变得复杂。

往往在国内出现一个新的 Android-based 固件出现时,他们给出 “为什么不是 MIUI” 的原因归于一个:MIUI 每周收集用户的反馈,根据多数人的要求和声音来驱动产品,这样大而全的产品很难做出个性和格调,也很难真正把某几个功能做细。但 MIUI 7 的发布却变成了一个特例,论坛内的发烧友用户在第一个开发版上线后都在讨论其基于的 Android 版本号,主要不满无非集中于 MIUI 在部分机型上依然基于 Android 4.4 而不是 Android 5.0。而小米官方微博对这个情况的解释反而火上浇油,让 MIUI 这一决策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根据洪锋的阐述,MIUI 7 能在保证功能完整的情况下尽快适配从三年前推出的米 2 系列一直到最新的小米 Note,相比纠结底层 Android 的版本要有意义的多。以往 MIUI 更新,现有用户诟病最多的是旧款机型的适配缓慢。然而旧款机型的 Android 版本更新需要牵扯到很多方面,厂商需要和高通、MTK 等芯片厂商合作并调试适应新系统的驱动。对于小米来说,光这一部分的工作量就覆盖高通、MTK 和联芯三个主要厂商及这些厂商提供的定制 Android 版本。SoC 厂商之外,其它模块的驱动也需要跟进。如果是部分牵涉到 ODM 的机型就会更复杂,因为系统版本更新和维护的决策权不完全在厂商手上,还需要驱动 ODM 排人、排期。

这一点早期熟悉 Android 刷机和 xda-developers 论坛的玩家应该明白,每当 Google 更新 Android 系统和底层的 Linux 内核版本,将新系统的特性和部分功能移植到现有版本上总是相对容易,但真正更新 Linux 内核或者 Android 版本就需要等待 SoC、部件和手机厂商开源驱动和 Device Tree,否则就只能等待漫长且效果有限的 dirty-port。所以小米选择主动让 MIUI 7 和新增特性能够适配不同的 Android 底层,缩短现有机型用户的等待时间,然后让底层支持已经完善的小米 Note 顶配版、米 4i 和米 2 机型先更新到 Android 5.0,然后再继续其它机型的升级工作。用洪锋的话说,“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紧跟 Google 的步伐,我们会先跟进新 Android 版本中有意义的新功能的特性,然后尽快跟进版本号更新”。

“是否有意义”,是洪锋这次采访中频繁提到的一个思考点,对于普遍媒体和终端用户提到的设计更新问题,也同理。小米在 V3、V4、V5 到 V6,几乎每一版都有用户可以直观感知的设计变化,其中以 V4 Rigo Design 深度参与并确立 T 字信息架构和大量定制 listview 和转场动画,及 V6 Rigo Design 和小米 inhouse 设计团队初步整合,由 MIUI 内部主导设计,两版变动最为明显。但在洪锋看来,这样的设计变化过快,也过多了。MIUI 需要慢下来想清楚设计到底为什么变化,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落实到变什么。

所以在 MIUI 7 的发布会上,团队选择了最容易被用户感知的大字体部分介绍,重点展示了为大字体适配的多处界面重排和功能梳理。但这只是 MIUI 7 设计改变的一部分,会上没有提到的是 MIUI 和方正合作定制的新版内置字体 “小米兰亭”;也没有提到因为从 MIUI V4 开始被用户称用色过于 “浓艳”、黑色元素过多所以整体将图标等视觉元素的用色改得更明快,基色也从黑改为白色;宝宝相册和宠物相册等新功能默认把入口隐藏起来,直到云端分析用户相册出现某个儿童或宠物相片占比达到特定数值才主动呈现,从而缓解 MIUI “太重”、“太臃肿” 的抱怨。

事实上,洪锋在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点,是很值得深究的。相比其它定制固件还沉浸在 UI 还是 OS 的口水仗里,MIUI 在收编了业内顶尖的 Rigo Design 之后就很少再自证设计相关的话题,而是转向自有和生态链服务的整合。MIUI 750 人研发团队里有近 50 人的广告平台团队,有专门和生态链企业对接的团队,还跟合作伙伴一起引入不同的增值特性。与电话帮、顺丰等合作的小米黄页,和爱听美达合作的音乐内容,和悦文以及其它出版社合作的文学产品,还有电视团队驱动的视频源,再加上这次与 263 和红茶移动合作的小米漫游。随着产品线延长,小米正在从一个发烧友品牌变成大众的用户品牌,版本号、细节配置和审美差异是国内真正掏腰包的大多数用户难以感知的,但符合用户习惯和认知的服务整合对于红米希望面向的老年人和小米 Note 希望打动的商务人群而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然而除华为之外,能在这方面跟进小米的厂商屈指可数。

一加的产品经理曾经在 813 前发过这么一条微博,确实很中肯。

回到开篇我们提到的问题,MIUI 论坛在发布会之前发过一个投票帖,最终论坛用户呼声最高的改动是 “更快”、“更省电”,但当小米真正把脏活累活做尽,根据不同主流应用和使用场景调整资源和 CPU 调度之后(这是需要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经验和人力的,客观来说,目前国内小米确实是少数有实力实现的厂商之一),反而被标榜为 “创新乏力”。然而在采访最后,洪锋问到场媒体下一版 MIUI 做出哪些改动会让他们主动叫好,得到的答复也无非只是 “更快”、“更轻” 和 “更省电” 而已。没错,这样的底层变化就像 App Store 和 Play Market 里卖弄充斥的 "minor bug fixes &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一样乏味,这是所有软件都必须进行的日常维护,至于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团队的硬实力。

那,MIUI 的发展方向到底在哪?洪锋还是透露出一点线索。上面我们说到 MIUI 会开始把一些特定的功能入口默认隐藏起来,在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主动推送或者提示,这是解决用户心理上感觉 “不轻” 方面很重要的一点。MIUI V3 是用户交互心理上最轻的一版,在那之后 MIUI 整合的服务和功能高速扩张,又得不到合理的梳理,导致这些内容一窝蜂呈现在用户面前,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MIUI 8 会重新思考这些功能需要出现或被推荐的行为和时间点,甚至 “提供一个 ‘朴实’ 或者 ‘炫’ 的切换开关”,洪锋这么告诉我们。

在发布会上,雷军展示的 MIUI 用户大数据显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 4.5 个小时,按照洪锋的说法,他们希望 MIUI 能 “像大白” 一样根据数据和用户习惯变得更适应每个用户,从而对得起这么长的占用时间。他们希望描绘的是一个至少类似 Siri Proactive 的蓝图。

虽然这是一个很 tricky 的数据,因为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算上了小米电视和小米盒子的量(虽然这两者可能占比比较低),但维护现有的 1.5 亿激活量,和寻求增量之间的平衡,确实是 MIUI 和小米主要业务当下需要面临的平衡甚至抉择。根据最新的 Canalys 和 IDC 数据,小米依然在国内市场坐稳第一,但是小心翼翼地退守这部分用户的体验和习惯,以此成熟模式复制到印度、东南亚甚至南美、欧洲等地区,还是更积极地以初期的 “新酷” 形象投入更多前沿技术、吸引更多用户变成实在的巨头,才是他们现阶段遇到的问题。至于销量和手机业务,我想周六长时间的现货供应和 12 小时 80 万台数据,应该比我做任何论证都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