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启明观点 | 启明创投陈侃:中国创新药出海有最佳路径

2024/05/08 | 36氪

以下文章来源于暗涌Waves ,作者暗涌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共发生近70笔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 (license-out)交易,披露交易总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的品种数量首次超过许可引入(license-in),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2024年,本土药和药企的全球化之路仍将继续。

2024年开年不到两个月,仅英矽智能、安锐生物、宜联生物三家BD交易披露的总金额就已超30亿美元。从数量和交易规模上看,国产创新药出海已达近几年高峰。而这些公司背后有共同的投资方——启明创投。

启明创投过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业绩有目共睹:过去数年,中国国内即便拥有深口袋的Mega fund,在创新药上的super deal也屈指可数,而启明创投至少占有两席。即便在全行业投融资下行的2023年,启明创投在医疗健康领域仍出手了47次。

不过一个更令人好奇的数据是,2022年至今启明创投投资企业一共完成了19个跨境BD交易,总金额超过85亿美元。

对于创新药出海,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博士显然是有话语权的。他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在美国强生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从事肿瘤新药研发。在此之前,他还在恒瑞医药担任组长。从复旦大学本科一路到哈佛医学院博士后训练。36氪此前对话了陈侃,他分享了一些关于创新药出海的独特观察。


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

以下为陈侃的观点摘要:

1、现在是中国医疗大健康企业开启全球化的最好时机。驱动力源自于,中国研发出来的化合物质量达到全球标准,申请的专利数量在全球占比越来越高,已经跨过一个阈值。

2、中国创新药研发经历了从爬到走到跑的过程,如今接近领头羊的状态。与此同时,国际大药厂面临LOE(Loss of Exclusivity),即众多专利面临过期的阶段,中间将会产生上千亿美元甚至更多的gap,要填补就需要引进大量的产品,这是中国药企的绝佳机会。

3、医药领域不太可能出现Open AI狂扫一整个行业的情况,因为医药是强监管行业,即便出现类似Open AI的技术也需要5-7年时间证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后才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4、创新药最大市场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启明创投投资企业不再是单一中国biotech或美国biotech的概念,而是全球的biotech。

5、最佳路径是在中国做早期研发、概念验证,再去美国做后期临床,最后拿到FDA批文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临床试验设计——能够适应中美临床的差异性,且在当地有团队将临床顺利开展起来。

6、启明创投投资创新药的逻辑,一直都是明确的,就是要找出那些明确能解决临床问题,且在全球都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将研发端和需求端深度匹配。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投资层面,真正的价值应该来自于药物产品让患者获益的潜力。

7、我们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很多企业“拿着锤子找钉子”,就是明明拥有一项非常厉害的技术,但找不到可以打下去的钉子(应用场景),这种情况即便技术先进我们也很难决定出手。

8、创新药第一波“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更长的时间周期内,中国更创新的技术比如first-in-class的靶点或许是下一步的机会,这些依靠中国临床资源开发的新靶点将来能够在全世界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

9、真正能够实现商业回报的技术往往是落后于最先进的技术三到五步的。科学在不断前进,但是转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0、以前刚刚入行时投资的企业创始人大多数是海归,最好年长且经验丰富一些,现在更希望找到教育背景深厚,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且综合能力强的创始人。他们中有不少来自于国内的biotech或传统药企,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年纪也会相对小一些。

来源 | 36氪
作者 | 任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