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启明观点 | 启明创投胡旭波:相对稳定的上市标准,有助于科技类企业融资和发展

2024/07/22

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已经受理了940多家科技企业的IPO申请,其中570多家成功实现上市。但科创板影响的科技企业,远不止千家。

“硬科技、科创类创业公司未来上市预期是否明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最初的投资会不会发生。”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近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科技企业从创立起往往需要持续的大额资金支持,经历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上市、团队发展等一系列考验,常常是九死一生,非常有挑战性。科创板的设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科创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为承担巨大风险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提供了重要退出渠道,目前科创板也已经发展为国内科技企业首选上市地。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

作为启明创投的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已经从事医疗健康投资近20年,深度参与的创业企业有60多家,其中包括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惠泰医疗(688617.SH)、三友医疗(688085.SH)、澳华内镜(688212.SH)、仁度生物(688193.SH)、近岸蛋白(688137.SH)等。

“创业和创投都进入深水区,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就创业成功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很容易就能做好创投的时代。”据他观察,过去十多年,中国创新投资领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一是与前些年主投互联网、消费等不同,最近五年科技属性被提高到空前位置;二是与前些年海外模式在中国落地“me-too”模式不同,最近五年中国科创领域紧跟前沿,有些甚至达到国际最好水平;三是上市审核呈现两大特征,不仅越来越融合成熟市场做法,也更加体现“中国元素”,强调国家战略。

胡旭波认为,“科创板八条”、“创投17条”等政策措施都将为一级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当前科技创新和科技投资都已进入“深水区”,激活一级市场最有效的举措,在于大幅提高上市的可预见性、可控性。

01/
创新与创投
再迎政策窗口

近期一级市场投资一改往日“寒冬”境遇,迅速成为资本市场“舌尖上的热点”,不仅在投资界讨论广泛,在多个高规格论坛上也成为热议焦点。6月以来,证监会“科创板八条”、国办“创投17条”的推出,更是掀起了创新投资领域的讨论热潮。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即“科创板八条”),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出一揽子改革举措。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创投17条”)。围绕培育创投主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引导与差异化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创投行业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胡旭波告诉记者,去年以来A股IPO收紧,创投机构退出受限,来自于其背后出资人LP的压力增大;同时经济成长整体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致使部分创业公司成长低于预期,面临经营上的诸多挑战。

“企业需要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够上市,或者被并购。现在无论主动或被动,投资人和创投机构都只能‘耐心’一些。”他说,募资方面几乎所有创投机构都面临挑战,市场总体资金供应量明显下降,市场也在期待有更多激励来鼓励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能加大“入市”。

不过,伴随政策接连推出,沪深北交易所IPO恢复受理,并购市场也在持续升温。6月20日晚,沪深交易所分别新增受理一家企业的上市申请。6月21日晚间,北交所新增受理3家企业的IPO申请。

同时境外上市也明显提速。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有158家企业在中国证监会完成了境外上市备案,其中85家是香港上市。据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透露,未来证监会还将持续加快企业赴境外上市备案速度。

“境外上市最近确实在加快,监管层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胡旭波告诉记者,不过从企业角度来看,当前赴境外上市依然比较有挑战。一方面,近几年中概股大规模的上市还没有发生,国际投资者对中概股尚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美国利率保持高位,也让很多投资者配资资本在固定收益部分。

02/
激活创投
最需提升IPO可预见性

从A股上市来看,在6月份IPO新受理重新“破冰”之后,一批企业密集递交上市申请,但主要集中在北交所。数据显示,6月20日至6月3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累计新增受理企业数达30家,其中沪深仍然各只有1家,北交所达到28家。也就是说,今年前六月,三大交易所累计受理上市申请仅32单。2023年同期,这一数字是590家。

在IPO申报数量创新低的同时,今年上半年终止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不过业内预计,伴随企业更新财报,适应新的上市标准、科创认定标准之后,申报数量会逐步增加。

“目前真正要激活创投、激活创业,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是要提高上市的可预见性与可控性。”胡旭波告诉记者,所谓可预见性、可控,就是一定时间之内要有合适的、相对稳定的标准,让企业和创投机构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做完哪些事情,就可以在合适的契机考虑上市。即使为了平衡一二级市场压力,对上市节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提高上市可预见性与可控性。

在他看来,这既关系到投资人怎么看一个行业,能不能、要不要进入,也关系到创业者是否要去创业,直接关系到大家对一个行业发展的判断。“提高可预见性与可控性,本质上就是降低创业者和创业投资对行业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比如创新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是个新的课题,从资本市场来讲,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市标准来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胡旭波说。

目前监管层正在针对注册制进行综合评估,并研究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一揽子举措。据证监会6月底消息,本轮将着力推动高水平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加快推进“科创板八条”落实落地。

03/
监管支持
为并购市场注入最大信心

除了IPO上市,并购也已经越来越成为创投机构一个重要的投资退出方式。同时,并购重组也是科技型企业加快技术突破、优化资源配置、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科创板开市以来已累计披露440余起资产交易,交易金额合计超过660亿元。

胡旭波告诉第一财经,近期国内并购市场正在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是监管层面的明确支持,这一点在他看来也是最尤为重要的。

“从证监会、交易所的表态来看,将并购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功能在鼓励,这对于并购交易得到‘批准’,是非常有帮助的。”胡旭波说,无论企业还是投资机构,推动并购交易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的担心就是前期投入很大但最终却得不到批准。而近期监管的持续表态,给行业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1月底,迈瑞医疗宣布收购惠泰医疗(启明创投投资企业)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迈瑞医疗作为创业板医疗器械龙头,出手收购科创板医疗器械新贵,创下科创板首单“A控A”案例。启明创投是惠泰医疗的投资方,胡旭波全程参与了这一交易。

“去年最开始沟通收购的时候,我们心里其实很没底。很怕花一两年时间但最后做不成。迈瑞医疗在创业板上市,惠泰医疗在科创板上市,并购过程中涉及两家交易所,我们也不知道审核流程会花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这么大的收购,监管层是不是支持。”胡旭波告诉记者,但很巧的是,证监会2月初召开了一个并购重组座谈会,并且在官网正式发布出来。

其中明确提到:支持“两创”公司并购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与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标的,增强上市公司“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

“看到监管部门对并购的支持,我们就放心了,觉得值得做下去。”胡旭波说。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企业家和投资人心态的变化。企业家更加理解科技型企业的外延成长方式,愿意从如何更有利于企业成长、如何获得更高的整体回报去考虑,而不是拘泥于守住企业的控制权。

不过,并购领域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障碍。比如生物医药领域,国内目前仍缺少有力的买家。“最近看到的很多并购案例,大部分都是海外公司来买中国企业。国际买家的经验相对更丰富,同时规模效应更大,收购后我们的产品就可以有机会卖到全世界。但目前国内的企业还没有太把收购作为核心能力来培养,通过收购来支持公司成长。我们期待未来迈瑞医疗和惠泰医疗的协作能够产生额外的成长动力,这样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实践收购。”胡旭波说。

在他看来,“科创板八条”在支持并购重组方面提出了诸多有力举措,包括支持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等。不过他也期待,在并购审核方面也可以更加市场化,比如对赌条款的设置等等,可以给交易双方留下更大一些的博弈空间。

“变化正在发生。”胡旭波说,对启明创投来说,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要更加扎根在产业里面,快速了解、学习科技变化趋势,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在成功案例、失败案例中积累沉淀,加速自我进化,让自己能够存活下来,留在“桌”上,继续去发现好的企业家、好的投资机会,支持科技类创业企业发展壮大。

 

来源 | 第一财经
作者 | 杜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