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启明观点 | 启明创投陈侃:以创新提高中国生物医药资产质量的认可度

2024/04/15 | 易贸医疗

细数生物医药圈的参与者,Biotech、GP、LP、Big Pharma(大型医药公司)是绕不开的四大主角。

在BIOCHINA 2024-投融资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与论坛策划人及其他嘉宾聚焦Biotech,从整体市场聊到个体企业,层层梳理了生物医药投资领域中上述四大主角发生的变化,并提供了驱动创新生态的建议。


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

01/
整体市场在恢复
三类企业值得投资人关注

在每一场关于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投资的讨论中,BD成了绕不开的话题。这一年,中国生物医药BD交易首付款达48.16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约548.9亿美元,到达历史顶峰。

2024年2月底,在经历了两年的过山车起伏之后,美国生物技术市场的主要股指$XBI(SPDR S&P Biotech ETF)一度重回100美元大关。众多海外媒体评论:“进入新的一年,在即将到来的降息信号和第四季度的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生物技术行业正处于上升轨道。”

“整体市场在恢复,聚焦到企业则是冰火两重天。”陈侃分析道,“美国去年年底经历了一波并购,市场逐渐开始恢复。根据行业研究机构HBM数据,美国生物科技行业并购总值超过200亿美元,于是有了充足的资金去投下一波生物科技创新,XBI也涨得不错。基于这一点,有优秀临床数据的公司前途光明,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早期公司还是处于与资金做斗争的阶段。”

基于自身经验,陈侃分享了目前在中国投资人还在关注的三类企业——第一类,企业已经将核心管线做到临床三期,甚至接近NDA(新药上市申报),可预见的市场也比较大;这类单纯瞄准中国国内市场的公司仍然有投资人愿意去投,甚至比较受欢迎。第二类,是不出让核心资产的公司,以非核心资产或平台技术换取大型医药公司的资金,得到一些付款;这类企业保持着充足的资金,自身实力也得到过验证。第三类,是这家公司创始于中国,但瞄准的是美国资本市场;目前美国IPO市场对中国的部分公司同样是开放的。

02/
GP该如何推动创新生态?

谈完投资者对于Biotech底层资产的偏好,围绕GP自身发生的变化,陈侃指出:“美联储降息之后,情况可能会真正发生改变。”

他分析,投资最终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核心就是利息高,绝大部分股权投资的资金都被吸引到债券市场,剩下留在股权市场中的资金要能跑赢指数。这导致投资人变得非常不耐心,想要风险小、市场大、回报时间短的项目,出现明显的“既要、又要、全都要”的心理。即使已经有管线宣布了二期临床的成功,且企业只要能融更多的钱就可以去做三期临床,但如果看不到未来并购的希望,投资人也未必那么感兴趣。

谈及GP推动创新生态,陈侃表示,“驱动创新最终是要从支付端和销售端来看。”很容易看到在美国同一类药物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是多少,对应第四名的市场份额就会出现骤降的情况。而在中国市场情况就有所不同,可能即使产品出来得晚,但和一个有几千人的销售团队,且销售经验丰富的传统药企合作,或许也能卖得很好。所以结论是,市场上第一款产品的优势没有那么强。陈侃认为,中国市场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告诉大家:只有前三有机会,第四就没机会了。这样有限的资源就会集中在同一类产品的前三位的临床开发,由此带来的是,中国才能有机会在全球创新层面占有自己的位置。

03/
大型医药公司来中国找项目的
窗口会一直存在

陈侃观察到,此前,海外资金投中国的逻辑是中国每年GDP增长很快,无论投任何一个GP都有机会享受到这个正在上升的趋势。现在中国的GDP增长约在5%,一些新的来自中东或美国的资金,他们的思路是来中国寻找创新。这意味着,流向中国的钱有了变化。

此外,大型医药公司无疑是深入接触和研究中国生物技术创新的先行者。针对“大型医药公司来中国找项目的窗口会关吗?”这一问题,一个共识是,窗口会一直存在。合作大门一旦打开,大药企尝到合作的甜头之后,就会越来越开放。临床2、3期的资产被大量对外授权 (license-out)之后,会大步迈向商业化。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药厂会问,‘中国资产怎么不廉价出售?’”陈侃直言,“现在一些大药厂的心态一方面是认可中国资产的质量,但另一方面是来中国是淘‘便宜货’的。所以怎么才能缩小中国资产和海外资产‘价值’的差距,把BD变成资产购买的形式,给投资者一个退出的机制,这是接下来Biotech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型医药公司的中国搜索之路也经历了类似的路径:找市场-找中国本地化的产品-在中国找全球化产品。中国生物医药在价值链中是不断往上走的。接下来,各方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是:如何全方位保证创新的势头?

创新之势,决定着钱的流向。

 

来源 | 易贸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