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暨2019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年会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发表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大家好!先介绍一下启明创投,我们是2006年成立,在国内主要是投两大行业,一个是TMT,一个是医疗健康,医疗健康目前累计投了90家公司,体外诊断有10来家。
体外诊断(IVD)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投资的,陆陆续续到2016年、2017年投了差不多10来家公司,我们运气还算不错,目前大部分发展得很好,有3家公司上市了,包括贝瑞和康、艾德生物、透景生命,另外还有若干家公司成长得还不错,我们也希望未来几年看到他们有机会登陆资本市场。但是我们自己越来越大的体会是,体外诊断这几年感觉蛮难投的。
我今天大概讲一下体外诊断行业概览,从投资人角度去看一些趋势或者后面的投资机会。
首先整个行业挺好,当然跟药不能比,比器械也会少一点,但是总体来讲说它挺好,它的成长率还是很高的。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相对来讲还是有很大空间,尤其是昨天晚上我们讨论到,国家医保局要控费,但首先要精准诊断才能够在医疗费用上降低。所以体外诊断相对来讲更有空间。
另外是诊疗费用,中国人均诊断方面的费用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空间还是挺大。中国本土体外诊断公司事实上从最早的生化开始,后来免疫到分子不断往前发展。从市场份额来说进口占到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几个巨头,像罗氏等等。我想从生意来讲就有机会拿它的市场份额,从国家政策来看也是一样,还是倾向于费用更低的。
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面,不管是免疫、分子、POCT,这几年成长速度很快,这里面跟行业发生的变化有关系。尤其POCT,过去大家关注不是很多,突然发现在基层医疗里面对这个需求很大,未来在更多科室里面的需求也会出来。
从整个公司看的话传统的四大家,目前国内的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做的也非常好,不管是安图生物、迈瑞还是迈克。昨天晚上我还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对这些龙头公司更有利还是对创新型公司更有利?如果对龙头公司更有利,那对我们这些投资人来说是没有利的,因为我们都投创新型公司。
但确实目前创新型公司压力会越来越大,第一是你要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我是指从研发上面,从研发到拿证,到临床费用,都是在涨的。第二个,你拿到证之后进入销售网络也会越来越难,医院的门槛越来越高,国家还要评估你的技术,所以资本要花更多钱帮你做到一定的规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越来越大,只有想到你下一步的定位以及如何发展,才能拿到钱。
另外迈瑞、迈克等等都已经上市了,发展都不错,它利用自己的优势有机会整合一些小的公司,在采购这条线来说,也会倾向于这些公司。所以迈瑞上市之后股价涨了2、3倍,我不确定是不是会长期这样,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对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来说压力也会更大。
当然好处是科创板出来了,科创板对创新型企业还是有一定支持作用,刚才嘉宾提到,第一批里面有5家公司里面来自于体外诊断领域。体外诊断领域规模都是很小的,收入大概2个亿左右,1个多亿也有,但是利润率还是挺高的,如果这个事情成为常态,会对创新企业拿到投资、发展都还是很有利的一个支持。
从这个行业趋势来看,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第一,整个行业慢慢显示出来马太效应,规模效应会越来越重要,尤其对平台型公司,中国也出来几个平台型公司了,第二个是平台型公司在竞争中更有规模效应。另外,在临床来讲,尤其是初创企业,都会花更多时间在应用场景上面,希望能够建立起某个应用场景里面的优势和壁垒。第三个,未来最终希望国内有一些新技术的突破。这个有难度,但是在医疗健康里面,你去看新药、器械、诊断等等,新药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诊断也会慢慢有这样的演化。
分享几个趋势。安图确确实实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公司,安图从早期的研发,包括跟国外的合作,引进国外好的设计,在销售上面也做得很好。它率先在国内上市,上市以后每年成长还保持在40%以上,这个其实蛮吓人的。因为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增长还没有那么快,它其实把很多同行市场份额吸走了,所以它的规模效应慢慢起来了。如果说国家未来政策还有利于这样的平台公司,这种公司会越来越强势。
对创新型公司最好的办法是在某个应用场景去突破,在某一点去打破,包括像贝瑞、华大、艾德等等,都是在某一点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然后打进去。仁度生物是我们投的一家小公司,当时我投它的时候,最看中的一点是它的技术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当时我不太了解仁度能做到多大的规模,但我感觉这个技术很独特。所以对于小公司来说如果你有点独特性,至少能够帮助你生存下来,如果跟大家差不多的东西,目前的格局真的会越来越难。
在技术上,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公司在技术上花了很多精力在研发,慢慢的性能、指标,至少在中国是越来越有竞争力了,也许未来有机会走到海外去。尤其像华大,NGS测序仪,如果有机会走到海外去这还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现在还早,但我们看得到中国的公司慢慢走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路。
现在最大的一个挑战,还是在大的环境下,医保控费环境下,下一步就是高质耗材,包括体外诊断,其实站在国家立场考虑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一方面整个医保费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现在中国医疗支出占到GDP5%左右,从比例上其实还不是特别大,因为中国的人均GDP跨过1万美金以后,后面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医保真的承受不了。你要控费,一方面是怎么把厂家产品类公司价格打下去,在国内医保局的政策和方向非常非常重要,在其他国家可能有若干个商保公司还会博弈,但是在中国不跟医保局合作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未来产品类公司的降价肯定是100%的事情,而且是不断往前走。只不过像上次药品打得太厉害了,有些药品价格降了80%—90%,如果这个事情放在体外诊断,对行业来讲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当然整个行业会跟医保局去谈判、沟通等等。
所以我认为这是行业里面目前最大的挑战,你怎么样在既能够支持医保局覆盖医保的覆盖面,同时又能保证一定的企业增长盈利能力。这里面对外企、对本土企业影响不完全一样,所以总的来讲我们认为,第一未来是两种趋势,一种是规模型,要不就是头部公司,规模足够大,覆盖面足够广,所以我要进入一个渠道成本可能是一样,但是我的产品线会更广,用规模效应来摊薄你的风险。另外是在某一个细分临床应用领域建立起你的壁垒,你有非常独特的产品或者是服务。除了这个以外,我感觉很多公司如果同质化很严重的话很难。
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只是在思考一些事情。以前我们投资体外诊断的时候,投的一个是进口的替代,第二个是你有技术创新,另外看到国内大的分级诊疗机会、趋势等等。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有若干家头部公司上市了,国家的医保控费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这种情况下到底怎么做投资?
对我们来讲,体外诊断总的我们还是看好,我们还是希望在里面精耕细作。一方面我们会继续探索在一些应用场景里面的机会,跟临床能够结合的更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在突破目前几个头部公司规模效应下切进去的,当然最好技术上有突破性。第二类是希望公司是一个更强的整合方案,所以我们也希望未来对于不同的技术平台也好,对于产业化过程也好,我们要做更深的研究。
对于我们投的企业来讲,我们更希望看到团队有整合能力,未来你有能力去整合人家,如果你有能力做这个整合,就向丹纳赫学习,也能够10年、30年,从1万美金变成1200万美金,这样的故事也可以重新谱写。当然这对企业家要求非常高,但作为我们投资人来讲,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这两类,我们感觉也许可能是一个机会。
来源 | 创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