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对话丨医疗投资的真心话与大冒险 华兴逐鹿李豪VS启明创投胡旭波

2017/05/08 | 逐鹿X

近两年,随着市场“脱虚向实”,无论是战绩辉煌的老牌股权投资机构,还是出身名门的新锐投资机构,都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中,仅华兴逐鹿医疗组覆盖的医疗投资机构就达到了400多家,中国医疗产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市场化、资本化的黄金时代。

在众多投资机构中,启明创投恰恰是最早布局医疗领域的机构之一。自2006年成立至今,启明在11年间投资了近60家医疗领域的公司,其中有一大批公司已经成为所属领域的龙头,包括泰格医药、贝瑞和康、微医、甘李药业、启明医疗、透景生命、艾德生物、瑞尔齿科等已成为所属领域的龙头。

医疗投资整体是否存在泡沫?全科连锁是不是注定不赚钱?中医能否标准化发展?本期栏目,华兴逐鹿医疗行业负责人李豪对话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畅谈医疗投资领域最火热的话题。

投资逻辑:产品技术要独特,创始团队看三点

李豪:现在医疗投资有泡沫么?

胡旭波:我觉得医疗投资还谈不上有太多泡沫。但毫无疑问,过去2年的医疗医药行业的投资维持在比较高的价位。我估计未来很多投资人的回报将不会达到他们的预期,但获得合理的回报还是大概率事件。

李豪:以医疗服务为例,最近半年行业整体的估值越来越高,从4-5倍PS到7-8倍PS甚至更高。

胡旭波:医疗服务项目这个领域,它处于发展的早期,同时医疗资源有一定的稀缺性,资源性也很强,所以对于早期阶段的公司不能只看PS倍数,项目好的公司10倍PS也许还会是投资的好机会。比如近期有一些刚起步的医疗服务机构的估值已经在几个亿;如果团队有能力带公司到几十亿乃至百亿级别,那几个亿的起步也还是合适的。关键是有好的创始人和团队。

李豪:启明投资的很多优秀项目,都是在项目很早期的时候发现,处于估值洼地的时候进入,后来项目都发展的很不错。启明内部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吗? 

胡旭波:首先,启明的投资基本不会是估值洼地。我们往往是能够出高价的投资人。我们是行业投资人,看好行业发展潜力和团队的能力,我们愿意在早期公司没有明显业绩的时候就投资来支持公司。当然等到公司成长起来后,我们可以说当初的投资是价值洼地,但这基本上是马后炮,关键是公司还很小的时候你愿不愿意在这个团队上赌一把。另外,现在看起来,可以说投进去的时候业绩没起来,但投的时候也并不知道它的业绩会不会起来。实话实说,作为投资人,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长50%是靠运气。有一百个原因可以让一家公司死掉或变得平庸,但是做成一家百亿市值公司的路径并不多,可以说是华山一条路,所以我们从内心里很钦佩创始人,我们深深理解,做成一家大公司实在是小概率的事情。客观的说法是我们投资人能做的就是倾向于在公司比较小的时候投进去,之后慢慢帮助企业发展起来。

我们没有单独的研究团队,我们的投资团队就是研究团队。但我们确实会花很多时间研究市场的机会、了解政策和发展趋势。比如若干年以前我们就觉得IVD是有机会和潜力的,所以从2012年我们就开始投。那时候都是在项目比较早期的阶段发现了它们,投了进去。之后我们投资了一批早期公司,并在后面几年里成长了起来。透景、泰格医药等都是投的比较早期的项目,其中透景和艾德同一天被批准创业板上市,贝瑞借壳上市,后来也陆陆续续投了一些项目,还有若干家计划在最近几年申请上市,这也是源于过去几年我们研究的成果。

还有很多项目投了之后就没有下一轮,因为投过之后,它就开始盈利了,就不需要融下一轮,医疗领域和TMT等其他领域还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李豪:启明最近比较看好哪些领域,更关注服务还是产品? 比如政府最近正在力推的药和器械的两票制会带来那些机会?

胡旭波:具体的投资策略不太方便透露,只能说启明在投资的时候关注的比较平均,在新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等四大领域的投资机会都有所涉及。回到服务和产品,商业模型不一样,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如果团队地理位置好、专业,定位准确,可能随着时间的累积就可以慢慢做起来;产品涉及到研发、临床、拿证、销售销售等等,壁垒更高,商业化的难度也更高一些。现在看来,医疗服务的投资回报不一定很高,但机构更稳定一些;做产品可能回报更高更快,但产品迭代风险也更高,更新也快,稳定性差一些,特点不一样。

两票制对VC来说,无疑强化了一点,你需要投资到真正的好产品。同时,会有一些新的流通渠道的机会。

李豪:团队、技术路线、商业模式... 在具体的创业项目上,咱们有哪些特定的判断维度?

胡旭波:技术和产品方面,我们比较看重技术和产品是不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独特性。我们现在也越来越希望能够花时间充分去了解团队,在医疗这个行业,投到比较好的创始人非常重要。创始人要有决心、有能力把公司做得很大,我们也尽量避免投进去后,因为人的原因错过一些好的发展机会,所以非常看重这一块。当然,人的因素也是最难把控的。而团队中,CEO的比重又是占绝大部分,至少60%-70%。其他方面,团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弥补、调整,但CEO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李豪:具体到CEO个人,你最关注哪几点品质?

胡旭波:TMT是一个创意性行业,客户都是年轻人,但医疗行业还是比较需要专业背景的,一个医疗创业团队面对的客户除了患者,还有一些专业的人,比如医生、专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具体到CEO个人,我最看重三点。第一点:我认为要客观,不光是创始人,包括团队的人也都是一样的标准。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乐观、有些人悲观,我希望我们投的团队看问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创业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低估同行的能力,要做到客观其实是很难的。创业有时候就像开车,刚起步的时候车是开不快的,如果一味想开到120迈,肯定要撞车,所以看事情要客观,这一点很重要。第二,要坚持。我们希望创始人想清楚以后,要专注,要埋下头去干,要持续做下去,不能轻易放弃。第三,要懂得分享,跟合伙人、员工、客户去分享。这也是我们比较看重的。

社区医疗:全科模式是大势所趋

李豪:华兴逐鹿医疗组一直在关注分级诊疗和社区医疗领域的机会。现在大家看病都去大医院,分级诊疗落实以后会不会有一个流量的迁移,或者说流量入口的变化?

胡旭波:肯定会有变化,流量会迁到这些全科模式里面去。我认为全科+专科的模式是大势所趋,理想的医疗模式是:每个人都有个健康管家,把整个家庭里面关于健康大大小小的事情管起来,这时候就需要全科医生处理,后面如果有特别的需要专科医生看,他会再到专科医生那去。我认为这是应该建立起来的模式。当然,医疗服务也有不同的定位,比如一些做高端,另一些价格相对低一点,做中端;比如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可能服务做得更好,其他地方可能性价比更高一点。

李豪:关于社区医疗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社区医疗从商业模式、收费结构来看,可能不会特别赚钱。最近你们刚投了强森医疗,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胡旭波:强森医疗是做性价比较高的这一类的社区医疗,覆盖更广大的人群,在中国我认为需要有这样一个管家的模式来做,所以在现阶段收入利润多少其实没那么重要,模式比较重要。强森我们是看重他们的团队,他们看得比较长远,何总也是比较有激情的一个人,要把医疗服务在最广大的人群中做起来,给他们提供最方便和专业好的医疗服务,这一点我们比较认可。另外我相信这个模式它做起来后,包括分级诊疗、包括医疗费用的控制,包括就医(挂号、排队、找不到医生)这些问题都会解决。因为有了一个全科医生以后,很多事情都会信赖他,主要看重的是这样一个模式。

医疗服务本身就不是赚大钱的行业,它更多关注的是覆盖面,规模效应和受益人群。中国医疗服务是当前最需要提升的一件大事情,是非常有价值去实践的,长远来看,也一定会有商业价值。

李豪:我们接触到的这个领域的创业项目,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些选择快速铺量,有些精做细节,每一家风格并不相同,在你看来,做基层医疗、连锁全科医疗机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胡旭波:我觉得有两个核心点:

1.对医生足够尊重;包括对医生待遇上、对医生充分的专业性尊重上以及对医生的医疗能力的提高上,都要想办法去做好,这才是对医生的尊重。

2.医疗服务的模式不是一个小作坊,它需要有规范的流程和体系来支持,一些流程可能需要IT来支持,未来,要通过IT系统打造医疗知识库、以及把医疗经营管理流程梳理清楚,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扩展覆盖面。对于患者或用户来讲,只有把全科与专科的医疗资源串联起来,他觉得什么事在这里都可以搞得定,比如结合医疗保险等,保证患者整个就医流程非常舒畅,这就需要医疗网络和IT系统的支持。如果这两个方面做好了,没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作为投资人来讲,我们倾向于那些创始人有开放的眼光,学习能力强,有激情的项目。

中医有机会,重点在于革新

李豪:最近另外一个比较热的专科是中医。有句话说,西医偏重机构、中医偏重专家,你觉得中医有可能像前面讲到的那样,有一个连锁的体系,持续性地去输出优质医疗服务吗?

胡旭波:“西医偏重机构、中医偏重专家”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也不完全对。但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中国现在西医是垄断的,主流都是看西医,已经产生了一些大型医院,比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中山、华山医院等,如果现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的中医院,那大家肯定也会说,中医是偏重机构的,所以这个是伪命题。其实,西医里面也会凸显个体价值,对于一个患者病情的判断也是靠专家诊断,只不过中医对于诊断的设备、仪器用得很少,所以大家才会有这样的印象,从本质上来讲,中西医的区别并不大,我认为经营的模式还是共通的。

对于中医连锁诊所这个行业来讲,它的挑战在于:中医师本身在过去这些年并没有获得资源或者政策上过多的支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怎么样在当前这种医疗需求越来越广泛的时期,跟得上形式,如何在真实性临床研究上用足够的临床数据来告诉大家中医的临床利益,满足患者的更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中医本身有一些创新,在已经有的优势里,去寻找创新点。我个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医甚至会发展的好一些。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第一,国家现在很支持中医发展;另外,在一些病症的治疗上,中医的费用要比西医少,有些方面也比西医更有效;第三,中医领域的投资数额也相对没有西医那么多,所以,从这几方面看来,中医是有发展潜力的,模式是有的,瓶颈在于中医内部需要有一些革新,在学科上面要把道理讲清楚,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要满足病人的需求。这个领域的发展我觉得也不能完全靠老中医,不是说一定要到70、80岁才能做好,所以整体内部要革新。

控费是趋势,但不影响高端服务和创新产品

李豪: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牵扯到支付方的问题,现在医保已经穿底,行业内都在等待商保这个救世主出现。但几年过去了,商保离主流支付方的角色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胡旭波:现在社保还是最主流的支付方,商保要成为主流支付方,毋庸置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个人是觉得可以关注一下高端的、以商业保险为支付方的医疗服务机构,我觉得这个投资机会还是挺大的。因为以后商业保险是很大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医疗服务是分为不同需求的。

李豪:说到医保穿底,现在国内外医药都在控费,大家都在限制药的价格,你觉得这个会对医药创业公司、对新药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胡旭波:在药这一块,这样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短期来看,影响不大。新药领域是针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的疾病,这个角度来看,它的控费压力会小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