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科幻作家韩松:明天的世界 | 启明创投CEO云端峰会

2022/01/19 | 启明创投

2021年12月30-31日,启明创投CEO云端峰会成功举办。这场持续十三年的盛会由启明创投主办,旨在为CEO们提供一个充分交流探讨的机会与平台,共同见证技术与创新的先锋力量,探讨在巨大的变局面前TMT和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本次会议特别关注企业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布局与组织变革。

“向新恒新”,对创新的追求并无止境,本次论坛亦更希望深入探讨创业企业如何积极面向未来,思考可持续的创新。

来自半导体、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顶级企业共13位创始人、CEO、高层管理者齐聚峰会现场,与启明创投投资人一起,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的深刻洞见,以及创业的切身经验与心得。

本次论坛特邀顶级科幻作家韩松做了《明天的世界》主题演讲。韩松分享了科幻所关注的明天的人类、明天的科技、明天的世界,给追寻“新”、探索未知、追寻未来的企业家们带来了启示。

在演讲中,韩松从科幻视角分享了中国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医疗健康、元宇宙等领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韩松表示,科幻本质上是谈世界是不可理解和不可预知的,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保持谦卑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为韩松主题演讲的现场实录。

大家好,我是科幻作家韩松。今天来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科幻的事情,我不是未来学家,也不是投资专家,科幻它是不负责赚钱的,它只是一种文艺形式,当然它是一种跟科学有关的文艺形式。如果说传统社会的代表性文学是武侠的话,科技时代代表性的文学就是科幻。

科幻被认为是科技时代的“神话”,它表述的是人类的未来,它的叙述经常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技术产品最早都是从科幻变成现实的,比如说从潜艇、飞机、原子弹到互联网手机,包括现在的元宇宙

科幻19世纪初诞生于科技和工业革命的首发国英国,清朝末年传到了中国。目前是中国科幻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期。12月底中国刚刚击败加拿大夺得了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科幻大会上一次来到亚洲还是2007年在日本。这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人将汇聚在中国,一起探讨科技时代人类的未来

我主要想介绍当前中国科幻在关注些什么,它跟科技、科技创新以及世界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可能有一些关系,但也不一定直接有关系,就是供大家消遣、娱乐,换换脑筋休息一下。

01/
关注明天的人类

科幻的关注第一个方面就是明天的人类。技术正在重新塑造人类世界。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就是讲的这个。主角是一个科学家,他造出来一个人,当时不懂基因工程。这个命题很大,弗兰肯斯坦说到了新时代不再是神造人,而是人造人。

明天的人类是什么形态?现在看来,一种可能是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还有一种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共生的人,再一种就是进入数字虚拟世界的人,但更可能这三者是交互的,同时发生,会被叫做“后人类”。

我们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根本上就是在打造“后人类”。后人类很神奇,科幻里面描述比较多,像我们国家很有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说的那样,是一种超人,可以像猎豹一样奔跑,因为嵌入了动物基因,还有其他超能力。科幻作家陈楸帆提出,有一些人没有经过改造,年轻人就会产生更大的匮乏感,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批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型技术劳工,这可能是人工智能从实验室到大规模产业化之后会出现一个结果。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物,口罩生物,戴口罩的生物。科幻作家双翅目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生物科技、纳米技术为自己做一种纹面来取代口罩,这种纹面功能很强大,可以让人重新获得跟他人、跟世界沟通的能力,从而让停滞的文明重新活跃起来。作家张冉十年前就设想信息时代会发展到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地步,所有的信息今后都会被认为具有危险性,因此要用一种新的技术。他设想的一种甚至在空气中都能够把有害的因子自动替换成无害的技术,能让人们安全地活下去。

事实上现在的确出现了一种情况:谁拥有的信息越多,谁就可能越危险,信息成了包袱了。作家糖匪最近写了一部小说,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会被改造。科幻里面最厉害的就是改造规则了,不是改造产品而是改造规则,让这个箭头反过来。反过来历史会倒退,人们就会返老还童。如果全体国民思想都幼稚化了,商业和科技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作家伊格言认为科技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物,他取名叫类神经生物,相当于新的大脑皮层的附属物,可以完成新的娱乐、情感等各种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它跟动物共情。实际上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都会变。

科幻描写的实际上是一种未来的焦虑,我们要回答下一代人是什么样的问题。在现实中也有对应的是发生对青少年的争夺战,或者“人造神童”的战争,会形成很大的产业。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写过一个小说叫做《童年的终结》,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通过技术把他提升到神一样的水平,如果人类今后还要通过传宗接代来完成文明的交替,实现进化,所有的科技发明归根到底就是为孩子打造的。

最近的变化是今年儿童科幻开始复兴,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参与科幻创作。今年有42万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去年这个活动只有17万青少年参加。孩子们写的科幻小说,想象力非常了不起,非常惊人,而且跟上一代人不一样。

比如说有一个10岁的小朋友,他设想的未来产业,能设计出智能生物材料做的门,这个门会被人穿在身上,人们出门工作生活的时候,穿着一重重的门。因为在大数据和无隐私的时代,今后最重要的不是穿什么衣服,是穿什么门,你决定自己身上的门对谁打开,不对谁打开,肉体和精神要向谁打开和不向谁打开。要关注青少年对未来的想象。他们眼中的明天是什么,明天的人类有可能就是什么。

02/
关注明天的科技

科幻关注第二方面就是明天的科技,科幻原本叫科幻小说,顾名思义就是科技革命的副产品,如今科技成了第一现实。

人类现代文明大致就是20世纪三大科技突破的结果,一个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还有一个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目前还没有找到替代他们的更新的基础理论。表现在科幻中的未来科技热点,目前主要是在应用创新方面。

一是航天。航天科幻现在非常热,跟中国航天巨大进步有关系,《流浪地球》是讲航天的,中国创造了科幻电影票房的一个纪录——40多亿元人民币。变化是科学家也参与到科幻创作中间来了,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前主任吴季先生,最近连续写了两部月球开发的小说,他认为下一个投资热点是私营航天,地月空间有很大的商业潜力,航天跟未来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太空探索不会因为元宇宙而停止。

二是人工智能。经典人工智能科幻小说可以追溯到阿西莫夫70多年前写的《机器人三定律》。现在的变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参与写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他们更关注人工智能会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跟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现在手机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一个全民拥有的“人工器官”,跟眼睛、气管、肝脏、肺脏一样,一刻都离不开。

下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工器官是什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不是工程技术本身,而是机器跟人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不需要等到强人工智能出现,很多改变就已经发生。

比如说现在很多旅游景区就做了陪客人聊天的人工智能,酒店也是广泛配备机器人,我去酒店他就上来跟你服务,我还听说有客人就在后台留言,让机器人晚上送药,并且不光是送药,这个机器人能不能设置一个程序,你来说几句安慰我的话,我现在情绪比较低落。

还有机器人送药、送饭去房间,遇到一个情况,进电梯但是不断被坐电梯的人类乘客拉出来,机器人只好在边上等着,我看到心里有一点波澜,还遇到机器人给你送了东西之后,他不断要说你给我好的评价,服务是否满意,然后一个人类的服务员走过来,觉得烦就关掉了,关掉的瞬间我就对机器人产生很同情的感觉。

可能不一定要求人工智能都那么尖端复杂。现在飞机上的AI已经很厉害,飞行员头盔的价格就相当于一辆法拉利,但是不一定都是达到效果。未来有更多是多智能融合的时代,不一定是哪一种智能就马上占优。

三是虚拟世界。这是我们很早关注的一个科幻主题。元宇宙都是来自科幻,元宇宙为什么一夜之间那么火?我觉得跟经济下行,疫情蔓延,现实中题材不好找有关。当然人类始终是需要虚拟的依赖,我觉得这个元宇宙,他应该最早是发生在原始社会的醉酒,后来接下来产生了艺术、绘画、诗歌、小说、电影,本身上都是元宇宙,载体不同。现在是数字,数字人到数字世界。从科幻来说真正元宇宙还很遥远,科幻更关心虚拟世界消费主体。元宇宙最大拉动有可能是现实中的医药、健康产业,因为那个花花世界,极乐世界会让人更珍惜我们现实中的肉身的存在。

四是能源。拉闸限电反映出是能源的焦虑,石油进口依存达到70%,储备能力也有待提升。近年国资委、中广核邀请科幻作家去访问他们的能源企业,对科幻方面想像力今后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现在很关注,今年新闻是华龙一号的投产,还有可供核聚变人造小太阳的进展,新能源汽车当然很厉害,已经从科幻变成现实,一定是一个亮点,在欧洲讨论得很热烈。

如果能解决能源和粮食这两大难题,我想它就离一个比较完美的社会比较接近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乌托邦就有可能先在虚拟世界诞生。

五是健康和医疗、生命科学。以疫情为主题的科幻非常早就有了,而且非常多。大多认为病毒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之一,但新冠它表现得跟科幻预言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很多人没有想到是现在这样一个情况。我就想如果回到70年前暴发这个疫情,那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那么新冠看上去就不是一个病,因为现在80%因新冠去世的是老年人。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2022年进入老年社会的,科幻本质上是老年文学,它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让人类在宇宙中长存,在宇宙中长存可能跟人类长存就会最终延长宇宙寿命,宇宙是有寿命,这可能才是创造生命的目的。可见这个投资医药产业、健康产业,解决的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在宇宙中间意义的问题。

回到现实,科幻作家还是认为在可见的未来,肉身仍然是最重要的存在,虚拟现实技术还很难解决很多感官方面的问题,触觉、嗅觉……要真正解决需要神经科学的突破,而不是简单地戴一个手套、头盔。21世纪仍然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包括精准医疗等都有很大空间。现在社会上公众对生命科学不熟悉,更多被数字经济吸引了注意力。消费者没有建立起一种所谓的基因信仰,对打针吃药的认识还停留在治病救人。科幻预言医药健康产业会进入一个全面提升人的质量的新阶段。

六是与初级产品或者是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技术。这是科幻比较喜欢写的,而不都是高科技。科幻很热衷描写在火星上种土豆,外星上找香料,找水等看上去比较低技术的情节。我就设想到一个科幻故事,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有三种纸张制造商,他有资格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这三种纸是什么纸?一个是擦嘴的纸,一个是擦手的纸,还有一个是擦身体的纸。因为他们是现代文明的标配,而习惯是最牢固的文明行为,它来决定产品和技术的形态。

比如说我用小米手机录制,小米手机与其说是高科技不如说是初级产品,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就好比有人说芯片工程师不过就是当年做青铜器那样一个人,半导体是什么,半导体是生活必需品,是初级产品。就相当于人类当初从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发明的水稻,不是要不要种的问题,是必须种的问题,网络也是,医药是最大必需品。

七是游戏。未来社会劳动是第一需要,但可能跟游戏合二为一,或者说劳动到那时就会变成游戏,电竞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人们现在关心电竞会不会替代影视节目、体育赛事而成为一个新的物种。科幻是思想试验,但归根结底核心是游戏。《弗兰肯斯坦》这个小说也是游戏,是写人跟他的创造物玩了一场游戏,美国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现在成了经典,对这个非接触战争、对无人机、对电竞都有很大影响。他也暗喻未来是儿童决定的,拥有游戏心才能战胜竞争对手,游戏会伴随人类进化而长期存在,什么地方有了游戏,什么地方就有活力。

科幻更关注是技术与社会与政治关系,《弗兰肯斯坦》也是政治小说,他写人造人的故事,核心是讲忠诚问题。这是所有机器人科幻、人工智能科幻、基因编辑、人造人、仿生人这些科幻小说的主题,就是服从和反叛的命题。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回答造物主和被造物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所有的技术无非是人体的延伸。

如果回答清楚是谁创造了你,你的生命和生活资料是谁给的,把这些拿走你还剩下什么,我想这个就有了生意和交易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科幻很早就关注阶层甚至阶级的分化,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刘慈欣的《赡养人类》都是。就是设想未来社会,由于人和人之间享有的技术的巨大的不同,人和人之间会出现巨大生物性差异。它反映出我们人越来越把技术和机器视作有情感的对象,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就很难避开伦理问题。

科幻认为技术是脆弱的,人类几百年里面发展的现代科技非常初级,即便是外星的神级文明,也不可能掌握宇宙中完整的生产链。技术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信任链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技术,也没有人能够单独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所以跟世界上,跟宇宙中各地、各星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搞好关系才是今后的关键。

科幻还认为技术创新是需要基础科学的积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现在遇到这个问题是后发国家可能等不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取得的成功恰恰是大量投资了应用型科技。随着各国现在财政吃紧,有人担心科技创新的投资会紧缩,因此未来科技体制的改革进展更值得关注。

总之这都反应了一种科幻的思维,就是把事情放置在极端条件下考虑,思路是假如这样了,将会怎么样,科幻小说《三体》就这么一个思想试验,他设想宇宙是零道德的,没有道德的,这个都是带枪的猎人,包括降维打击这么一系列战略技术手段,就会围绕这个产生思想。

科幻写作的方法就是当一个想法出现在脑海里的时候,就马上否定,去找第二个想法,再次否定,找第三个想法。我们习惯了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会是什么样?不是后羿射日。《三体》中出现三个太阳,就会产生侵略别的文明的想法。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日暮》里面,一个行星上空有六千个太阳,要过2049年,行星上面的居民才能看见一次星空、黑夜,这个结果就是文明会直接崩溃掉,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末日到了。

所以技术试验室之外,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思想实验室,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虚拟现实的实验室,主任就说,我们搞这个就是把科幻小说,《黑客帝国》的母本叫做《神经浪游者》当作圣经来读,就这么做了20年。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合成神经实验室,主任说我们就是思想先行,就是对标科幻里面写的,我们要研发能够终结现有人类形态一种技术。所谓思想就是对未来洞察力和想象力。

03/
关注明天的世界

科幻关注第三个方面是明天的世界,最重要还是经济,大量科幻小说是关于经济的,科幻很多作者认为未来经济预期不好,很早以前就认为世界经济因为某种原因陷入衰退,要走出低谷就要通过原始创新找到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科技。

科幻作家何夕就设想到好多类似的,他说未来经济有一种叫“新三经济”、“JT产业”、“新四经济”、“脑域技术”,还提出了一个“微连续理论”原理,认为要靠这些才能再创未来的经济奇迹。他10年前写了小说《六道众生》,设想利用量子力学的空间的不连续性,就是科学家在普朗克恒量的间隙里,把我们的民众转移到那里去,一举解决人口资源问题。这个闪光点就是他力图颠覆我们一般的想象,向外星移民、向海洋移民的一些想法。

在刘慈欣看来,未来的趋势更多可能是微型化,现在已经出现很多微型发电机、马达、摄像机、手机、电脑,还有武器也是蜂群,微战争,他就设想如果把人类体积缩小十亿倍会怎么样,这样人类社会的尺度也会缩小十亿倍,只需要有非常微型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微薄的资源就可以生存下来。这个设想以两项技术为基础,一个是基因工程一个是纳米技术。

再有是气候变化,近些年,最近就有不少气候灾害超出预料,武汉大风、甘肃白银降温、郑州洪水、美国龙卷风、大象北迁也是环境问题。这个也是科幻关注的主题。在1906年,上世纪初中国就有环境科幻小说,写大夏天中国南方冰天雪地,有一点像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清朝政府于是决定向海外移民,最后是在南极洲建立起一个大同社会,还收留其他国家的难民。

现在有一些科幻在描写一个主题,认为投资南极将会决定未来的命运前途。需要打通一个极地、太空和互联网这么一个新的疆域,不仅仅政府,民间也要参与进去,北极也是如此,他们写怎么能够跟俄罗斯技术合作起来。科幻作家写气候变化往往不是升温,相反是降温,跳出一种线性思维,不止盯住太阳和地球,而是考虑整个宇宙的大变化,就是重要的是发现引力之外还有一种引力,逻辑之外还有一种逻辑。所以我在想元宇宙诞生之际,你就要考虑终结它的东西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这里就涉及灾难问题,科幻是一个灾难文学,80%的科幻描写或者涉及都是世界末日,这个跟人类类似的特点有关,人类进化到500万年,但不到百年里第一次掌握了自我毁灭以及毁灭地球的技术,自然界现在也有风险。目前天文学家说防御系统不能完全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所有投资归根到底投的是人的生命。灾难也是考验企业的机会,比如说疫情也是这样。国家十四五对应急产业会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防范风险,建立底线思维,国家应急配套资金一定会吸引或者刺激技术的变化,很多前沿技术,医疗、大数据、新材料、人工智能都会加入。

归根到底科幻不是那么功利的。科幻设想四个明天世界:分别是间自由的世界,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生活在遥远的星际空间,还有亚离子的微观世界;第二是时间自由的世界,我们可以加速或者是压缩时间,甚至有一天能实现时间的旅行;第三是数字自由的世界,在虚拟世界可以腾挪变化,无所不能。第四是意识自由的世界,就是破解大脑的奥秘,在神经系统中直接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宇宙,甚至这个才是最真实的宇宙,宇宙是观察者目光投下去导致的一个坍塌。

所有的创造发明都是为实现这四个世界的自由而工作的,这是威尔斯《时间机器》,在描写到几十万年以后人类的归宿。江波描写的是人类扩展到银河系之后的命运,到那时候不一定有中华文明的概念,因为是星际文明大同,这是一种超前想象,人类自身成为地外文明是迟早的事情,这是马斯克现在在做的,这个就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克拉克他讲我们去外太空到底要做什么,不一定是那么功利的,不一定是小行星上找矿,弄几个卫星来监测地球气候变化,我们去审美,去看宇宙有多么美,这个美是简单和复杂相统一的一种美。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可能是为了追求美,因此在原始社会朝不保夕,预期寿命只有20岁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最好的产品是美的,乔布斯的苹果手机首先是艺术品,其次是商品。技术越来越表现为艺术的形式,最近有一个爱尔兰乐队叫西城男孩,通过微信平台打破国界,举办演唱会,吸引了2700万中国人来观看,就被认为是一个“艺术+科技”的创造品。

我们现在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是一种爱国驱动,科幻也是爱国驱动的。最早是鲁迅、梁启超他们把科幻从外面介绍到中国来的他就是要改变我们国民的精神,但后来发现不完全如此。

科幻本质上还是一个游戏,回到科技创新的根本,好奇心、游戏心、贪玩心、爱美心,加上想象力,加上热情和专注,不求回报,做无用的事情可能才是最有用的。这个我想是我们国家当前比较缺乏的。

几千年来人类的今天都是由昨天决定的,我们考虑当下要做什么事情就去读《史记》,读《资治通鉴》。现在情况变了,今天是由明天决定的,洞悉未来才能掌控现在。不过在科幻作家看来,未来世界正在变得更加不确定了,科幻作家何夕在小说里预言的,一切都会以快进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由于非线性法则、混沌原理,在产生新事物的同时,一定会产生怪物,现实好像似乎也在印证科幻的预言,甚至在超出科幻的预言。

最近两年发生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新冠对人类真正的挑战,是挑战人类的想象力。世界变得越来越无法理解,这才是世界的本质,我们对宇宙已知的认识远远小于未知,我们将长期生存在信息极不对称的环境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很强大的东西,在瞬间可以被摧毁、被消失、被蒸发掉。

未来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不按照人类的安排逐次到来,逐次发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加速入侵现实,并且修改乃至颠覆现实。同样科技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有的人称其为第七生命,已经摆脱了人类的操控,获得了自主演化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我们讲要共存,共存的前提就是要争取对方的理解,今后恐怕就是要在一种互不理解的条件下也能共存。

除了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还要做好为未来善后的准备。科幻根本是在讲世界是不可理解和不可预知的。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保持谦卑才是最重要的。

 

2021启明创投第十三届CEO云端峰会链接长期有效,所有内容均可收看回放。请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回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