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新闻

邝子平:立足中国 做创投“百年老店”

2017/05/06 | 中国经营者

本期嘉宾

邝子平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

个人经历

早年留学美国,在硅谷做过工程师。1994年回国发展,在思科中国担任高级管理职位。1999年进入英特尔,担任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由此进入风险投资领域。2006年,他与思科前同事Gary一起创立启明创投,致力于做本土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基金。十余年时间,启明已投资超过180家企业,其中超过30家完成上市或并购,投资回报率占据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先位置。小米、大众点评、美图、哔哩哔哩弹幕网、Face++、优必选、摩拜单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的背后,都有启明的助力。

特约评论员

董正英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副主任

在见证和参与了行业整个发展历程的邝子平看来,中国风险投资的时间轴是这样展开的:

在他进入行业的2000年之前,活跃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多是来自于大的跨国美元基金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如英特尔、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华平、华登等。

有了这些机构的支持,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网易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成功崛起。

而等到他自立门户的2006年前后,一批立足中国市场的新基金纷纷成立,其中就以启明创投、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北极光、今日资本等为代表。

这些机构是小米、京东、滴滴、蘑菇街、美图等企业的推手。

2009、2010年前后,创业板开闸,创投机构在国内退出的信号增强。深创投、达晨、同创伟业等人民币基金较为活跃。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启明创投开始募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

之后,中国创投业进入了全民PE、全民天使VC时期,投资阶段的前移,让徐小平、李开复、雷军等一批天使投资人走入公众视野。

那么,深耕行业十余年,启明创投有哪些坚持?身处中国资本市场的浪潮之中,邝子平感受到了哪些趋势和环境的变化?

我们这个基金立足于中国,希望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在“立足本土、放眼全世界”这个角度,一是我自己在变化,二是中国的市场在变化,三是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在变化。

我自己早期接触的,绝大部分是海归团队,本土的团队相对很少。因为早些时候很多中国的东西,确实还不是非常有竞争力,所以我们投资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比较强的舶来的、引进的烙印。比如说复制到中国(Copy to China):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雅虎、中国的谷歌等。

但现在很多中国的创业企业,不论是在模式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能达到全球创新潮流的一线。包括近些年,我投的一些所谓黑科技、高科技的企业。比如我们投了一个在人工智能方面,做人脸识别的Face++。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技术,这个团队里面,都是本土的同学。

Make Money VS Make Meaning

董正英:从这么多年研究看下来,最成功的公司要想实现盈亏平衡,平均大约要30个月。在这么长时间的一个黑暗期,如果创业者以赚钱为目标,他就很难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推向成功,他很有可能走到一半就见好就收了,最终这件很有情怀的事情也就半途而废了。那么你在发现团队的时候,你是会考虑Make Money(赚钱)还是Make Meaning(情怀)呢?

邝子平:我们投的项目,我们肯定是希望他必须要赚钱的。不赚钱,不是我们该干的事情。那你问我是希望投一个会赚钱的团队,还是一个有情怀的团队,我觉得两点都重要,但不是两点都一定会展现出来。首先,这个团队必须要知道怎么赚钱。其次,情怀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当企业碰到坎坷的时候,企业家在逆境中无从下手的时候,唯一指引他的就是他的初衷,他的情怀。特别当一个创始人,深更半夜,四面楚歌,企业也很困难,那个时候,他凭什么去做这个决定,肯定就是他为什么当时要做这个事情。比如说小米在若干年前非常火热。2015年、2016年,好像碰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那些时候,创业者比如说雷军,他如何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情怀,他的感染力,他的决心,去凝聚他的团队,继续往前走,靠的就是情怀。

基金这个行业,跟做一个企业,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做桌子的企业来说,十年做桌子和二十年做桌子,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一直这样积累出来的。

但是基金不一样,随着我们每次新的基金的成立,我们就清零了,重新开始。

从我自己的愿景来讲,我觉得我最希望的仍然是未来十年,我们跟过去十年一样,初心不变。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战战兢兢,每个项目都要讨论半天,争吵得面红耳赤的。

那十年以后,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了,那可能我们的同事会在我们周一的投审会上,觉得底气更足了,可能不那么喜欢听到一些挑战的话。他们可能会想:你没看到我过去的辉煌吗?你还问这些这么无聊的问题。

但这恰恰是未来十年的一个挑战:如何不要让过去的成功,成为包袱。我们每个新的基金,都是从零开始的,从第一个项目开始投,然后一个一个把它做好。

所以我的希望就是我们所有启明的同事,都能够保持初心,仍然是一个一个项目把它做好。

第二个希望是在启明这边,希望把传承、交班这个事情做好。

从我们整个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2005年、2006年是我们真正自立门户的第一波,到目前大概都十岁左右,在这之前还没有太多成功交班的案例。

所以我希望,启明在十来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非常成功地让创始人淡出这个舞台,我们新的同事,能够把它做得越来越好。

所以这两件事情做好的话,我就很开心地去打我的高尔夫也好,周游世界也好,都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