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本经典的商学院书《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克里斯坦森提醒了大家领先公司往往在现有的市场越做越强,可是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新的市场,而往往会被新的竞争对手颠覆。善友教授提醒我们这些被颠覆的公司的管理者都非常敬业,都听取了客户的反馈。他们的执行能力也非常强,也做了“合理的”财务决策。可是他们还是在变化中的环境里失败,甚至被淘汰了。很多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客户第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否会是个陷阱?因为客户和公司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价值网,而创新需要你跳出来建立新的价值网。 因此第一个启发是对创业者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听客户的话而是寻找对行业的方向感。
大家可能听过傅盛分享的“预测大方向,破局点,All-in”。除了方向感,我们还需要寻找破局点。 这也许需要我们“降维攻击” ,找边缘市场,改变产品的成本结构或者功能属性,甚至改变组织结构。我们要找出大公司的根本性盲区,而不是跟他们直接对战。找到了破局点时不要犹豫,不要摇摆,要“Allin”。最近听一位创业者说某上市电商公司就是因为创始人对高管不够信任,经常换人,对新业务持有摇摆态度,结果失去很多好的机会,如今已经被边缘化了。
第二个启发是关于产品的重要性。乔布史曾经提过我们要的不是创新,而是伟大的产品。 那如何把产品做好呢?我们可以借鉴苹果手机背后的”DesignThinking”,简单来说,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继而再回头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苹果提醒我们回归到情感体验。首先问我们想客户有什么感受,如惊喜,喜悦,感动等,然后再考虑如何从产品的功能来满足这个目标。再做减法,把剩余的浓缩化,简单化,让用户体验更加完美。相比下一般的其他的产品都过于复杂,把全能和便利给混淆了。罗振宇曾今说过“产品本质是连接的中介,工业时代承载的是具体的功能,互联网时代连接的是趣味和情感。”我们最近投资了罗辑思维,主要就是看重罗老师如何利用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赋予他推荐的物品更高的附加值。
最后,谈一下社群营销。有了好的产品自然会带来好的口碑,甚至带来粉丝。除了4百万的微信公众号用户,罗辑思维还有6万的付费会员,他们是一群爱学习的人,经常会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帮助罗辑思维扩散品牌。这种社群不容易形成,我觉得这是罗辑思维的成功。我们最近也投资了一家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公司,叫邻趣。他们让你要什么都可以立刻要,邻趣小哥帮你送。用户体验非常快,使得用户自然向周边的朋友推荐,节省了不少广告和补贴费用。我建议创业者测试一下自己的产品的尖叫指数,也叫NPS(Net Promoter Score),这个比简单的满意度调查好很多。
总结:方向感, 产品的重要性,尖叫指数。期待与更多创新的颠覆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