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ming News

启明黄佩华:泛娱乐加速扩张 资本关注年轻战场

14/04/2017 | 启明创投
  •  

2017年4月14日

2017年4月12-14日,由投中信息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投资进化论”,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就未来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在“泛娱乐加速扩张”论坛上,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对话嘉宾基岩资本副总岑赛铟、辰海妙基金合伙人陈悦天、微影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肖明、联新资本合伙人吴宗鹤、国宏嘉信创始合伙人马志强、君创资本联合创始人朱峰、国金投资创始合伙人林嘉喜、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展开了热烈的谈论,以下为投中网整理的观点汇总:

黄佩华:大家好!我们是一家06年成立的基金,管理大概27亿美金,我们有人民币,也有美金,我们在文娱这方面投资的项目,我们投了逻辑思维。

陈悦天:我是辰海妙基金的合伙人陈悦天,我们这支基金是新成立的一支创业基金,我们虽然是新成立,我们其实是行业里面在诸位前辈比较起来不算老兵,但是大家平均年龄也从业7年了。我们三位合伙人之前都来源于行业里面一些老牌机构,我们都是从一线分析师投资经理做起,做到合伙人这边,辰海妙关注于文娱消费,专门投A轮领域的基金。

唐肖明:大家好,我叫唐肖明,代表微影资本,微影资本专注于大V产业中早期投资阶段的这么一家产业基金,目前为止管理资产规模40多个亿,已经投资20来亿,投资4、5十个项目,关注影视、演出、体育和互联网媒体等大文娱领域,我们投资比较早期一些,风格比较偏A轮,有的时候在D轮做一些单项目的投资,我自己个人从事文化产业投资10多年,以前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投资了几十家文化产业公司,所以大大小小投资项目可能有100多家,在文化投资这个领域算是老炮了,欢迎大家以后经常交流。

吴宗鹤:大家好,我来自联新资本,联新资本是一家人民币的基金,我们成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在50亿左右,泛娱乐是我们关注之一。

岑赛铟:大家好,最近我们推了几家企业在美国上市,可能有些朋友就意味我们只是专注于做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其实不是,国内的IPO和并购市场我们也非常关注和专注。在产业方面我们比较感兴趣,比较擅长应该是智能制造,环保和消费,尤其是文娱产业,希望今天和大家好好交流。

马志强:我们是国宏嘉信的马志强,我们所有股东,我们原来是一家上市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一家手机游戏企业,私有化之后,大家拿了一笔自己的钱成立这个基金。我们主要投资领域就是泛娱乐,因为我们自己是做游戏出身,我是一个创业者,我自己创业出来,我相信我们会更懂创业者。

朱峰:大家好,我来自君创资本,君创资本是一家2014年的基金公司,目前为止比较关注的领域是在大TMT领域,在泛娱乐这一层,这几年我们在变现一些标的。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也在联合一些兄弟的机构在逐步去看,今天我们最大的话题IP这个行业的标的。目前为止君创资本大概30多亿,接近40亿规模,投资风格比较偏后期,未来我们会逐步逐步沿着产业链往上去走,去看一些中期或者早期的标的。谢谢大家!

林嘉喜:我是国金投资创始人林嘉喜,我们公司这个月正好16周年了,很快开始第17个年头,所以在泛娱乐方面一直以来专注做了比较多的投资,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投了有150家左右的公司,比较有代表性的像IP,我们投的《古剑奇谭》,平台方面我们比较代表性的投资是移动阅读的APP,以及橙光AVG机游戏创作平台。内容方面,也就是工匠方面,我们投资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说FPS游戏我们投了浙江无端的《生死狙击》,影视方面投的代表性的企业像天悦东方,代表作是电视剧。期待未来在泛娱乐各个里边能够跟优秀的企业家合作,我们以投资中早期为主,后期为辅,大概每年会投资50家左右的公司,所以很期待能够跟大家合作。谢谢!

邵振兴:大家好,我是君联资本的邵振兴,君联资本跟国金差不多,现在第17年,现在管理基金总量超过300亿,然后我们从2015年开始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我这边主要是负责文化体育投资团队,其中文化娱乐和旅游的板块,历史上我们投资过像微影,像乐逗一些文娱的项目。从2015年开始,因为我们更加专业,专注,所以我们在泛娱乐做得比较系统化的布局,包括像音乐的摩登天空,我们投资阶段以B轮和B轮以后为主,也为兼顾一些A轮的机会。

泛娱乐最佳竞争力是打造IP,还是创新模式?

陈悦天:因为我们几个创始人年轻的原因,可能看新媒体,新文化比较多,IP模式我更加评判模式一点,因为商业模式创新的话,一般来说投文化人第一个疑问,包括外面参加进来资本的疑问,文化产品是否有持续力,当你推出一个热门的产品,这家是否有持续推出某一款都是爆款的能力,其实是在商业模式上做一些创新。比如说你要评估公司内部一些创意层面,策划层面机制是不是可持续,可规模化,同时背后生产内容的产能,里面的产线状况是不是可规模化,流程是不是可以工业化,这些其实都是商业模式层面的创新。当然,对于内容来说,还有最根本的东西是内容推出来之后,如何真正赚到钱。因为我们看到大量前端的小说、漫画,还有动画,甚至到电视剧的话,可能都不能通过收买内容赚钱,我到底是通过游戏,还是更多其他内容,或者其他一些会员收费,甚至说去品牌做授权,这些商业品牌模式的创新,其实对于内容公司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唐肖明:我觉得中国市场挺大,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经济生态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存在着比较好的商业机会。一个是IP过热,很多影视公司号称手中有一堆IP,但是我们评估公司根本不以它签约签了多少部小说为标准,完全不看。IP离商业化背景还早着呢,只是1/7、1/8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看团队对IP组局或者进一步衍生创作的能力。

第二,中国互联网服务行业模式在全世界比较领先,所以必然对传统媒体和娱乐产业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平台和数据进行改造,进行模式创新,我们认为有很多很好的创业机会和投资机会,所以对商业模式我们也是相当看中。总而言之,我觉得两个理念都是可以行得通的。

吴宗鹤:在泛娱乐当中,IP作为重要一环,大家真正关心能够做出好的内容作品。因此,我们联新在这个领域当中关心比较多,还是具备匠人精神内容制作团队,真正愿意花时间,花资本能够制作出打动人内心作品的内容制作团队才是我们觉得整个泛娱乐当中更核心的。

第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知道,目前技术发展非常快,实际上传媒娱乐本身受技术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会出现一系列的技术上的创新,甚至模式上的创新,这个也是我们联新比较关注的。谢谢!

IP价值最大化

岑赛铟:关于IP的话题也是大家很关注的,我们发觉做文娱行业是很有危机感,二次元内容很不容易理解。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包括这些IP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纯IP转移到影视这一方面来看,我自己简单谈一谈就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粉丝,你是否能够尊重这些粉丝。第二就是非粉丝,你是否能够将IP在非粉丝的人群当中去扩展,去延展。IP转移到影视这一方面,粉丝基本上确保了这个作品的下线,非粉丝人群应该是能够决定这个产品的上线。像《魔兽世界》来到中国,10个亿,6个亿票房,最终它的票房基本上符合我们的预期,结果在非粉丝人群上面的推广其实是不太成功的。所以我们将一些IP转化到影视类节目当中去的时候,在制作上第一你真的要尊重原著,尊重那些粉丝,以及让这个作品在非粉丝的群体当中也能够得到延展,这个也是投资人比较关注的一点。

马志强:今天这个主题叫关注年轻战场,首先我们要关注到整个文娱消费主体,或者消费者在发生变化。我之前研究过一个数据,20岁到30岁的移动互联网人群渗透率是100%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样的数据有没有关注到。所以30岁以下的互联网的人群占总人比的50%以上,我们最近看《人民的名义》里面一句台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刚才也讲我们陈总比较年轻,会比较有优势。回到IP内容创作,怎么把IP价值最大化,IP热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在,应该侧面反映在内容制作方面,大家会碰到一定的瓶颈,在同一种文化内容里面,创作里面大家的创意或者手段会比较难以差异化,这也是可能文化创意内容环节一直有机会一直迭代的原因吧。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对于IP都是双向的作用,一方面可能消耗IP,或者通过IP来变现,另外一方面好的内容形式,不管是游戏、影视,文学,任何一种IP都是给IP带来附加成本。

所以我个人认为,整个目前泛娱乐的行业机会来自三个变化,第一个来自消费群体的变化,年轻人崛起了,年轻人有他们的需求,这是第一个。

第二传播的载体在变化,我们以前看电视,现在都在往网络上转,互联网视频付费人群已经到8千万到1个亿的规模,可能未来还会越来越大。

第三商业模式也在变化,以前电视剧商业模式最简单广告模式,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在互联网视频,可以有收费观看,这个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变化带来新的机会。

朱峰:这两年IP这个词被大家不断提到次数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其实刚才在进来的时候,在准备室里也在聊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扯得远了一点,可能我们会看到有很多自己号称是IP的,或者我们投资人不认为他已经成为是IP,但是喊出非常高的估值,这个反映一个IP其实下游变现渠道在这两年成熟非常快,就像刚才马总提到一样,原来非常简单就是电影票房,或者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这两年游戏起来了,我们看到付费的视频网站起来了。很多投资人,包括我们自己开始慢慢意识到可能要抓这种入口级的资源很重要,就是我们所说的IP非常重要。

但是是不是我们手上真的有了所谓的IP之后,它就能够保证你的投资到最后就能赚钱呢?我记得林嘉喜在会前准备室里面提到,我们一起投的一个标的,谈起来实际上你从一个IP生成到IP变现中间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并不是说你手上有一部网络小说,你就一定可以如何,说到IP和影视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首先第一,IP本身非常重要,它一定要有自己的基础的粉丝群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管是在阅文也好,最后真正能够出来出来一种商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在谈到影视剧这个上面的时候,我认为IP本身在影视剧的变现上面,它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过分去跨大IP本身的作用,因为影视剧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有它自己的规律,你要去抓住基础的IP原有的粉丝量,就逼迫着你在制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去忠实原著。

《人民的名义》,也部剧最后火的并不是陆毅,也不是其他人,既然是达康书记,可能在作业写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但是这个东西出来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IP变现过程中,它会给IP的基础粉丝群带来一个很大的增厚,这里面你说到底是入口级IP很重要,还是说在模式创新上是哪一个更重要一些,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间做好一个平衡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投资监管下的退出途径

林嘉喜:总的来说要应对你投的IP,也就是品牌平台,也就是渠道、内容,也就是各种优秀的作品,我投了很多优秀制作人,有的时候叫工匠。由于我们一直以来是以投S级的这三类东西为核心,不小心发现它最后是A级,那么也没有关心,A级和S级永远都是稀缺品种,所以不管资本市场怎么变,它怎么变,这三种东西的S级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即便是这样,只要有这三类的资产S级的团队跟项目来一个投一个。

邵振兴:我和林总的观点是一样,但是退出我们也会关注,证监会一直7、8年变来变去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按照监管层面的这些情况去调整公司的策略或者是业务的话,很有可能掉到坑里了,真的变得太快了。

举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个项目7月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它是2011年报汇的,所以创了在汇时间最长记录,经历了4届证监会主席,公司这7年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主业,而且它的主业业绩一直很坚挺,才等到最光辉荣耀的这一刻,我觉得监管层面大的方向来看,肯定是往好的方向在走,因为我们在08、09年看文化娱乐的时候,其实当时明显感觉,第一个是对版权保护非常弱的,第二对意识形态的把控是非常严的。所以在那个时间点我们看文化娱乐真的不知道投什么。

今天回过头来看,其实盗版遏制已经力度非常强,很少再看到盗版的一些内容。当然还有,但已经是非常小的部分。另外一个,之所以这几年视频网站,包括依托于视频网站网深内容崛起,跟监管一定程度的宽松化是有关的,毕竟现在网上和电视台是两个审核的标准和尺度。所以从大的趋势来讲,我个人认为监管肯定是向好的,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讲,包括投资人,我觉得肯定需要关注未来的退出,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退出作为决定自己战略也好,还是具体业务形态也好一个最核心的因素。

IP衍生会是下一个千亿量级的市场吗?

陈悦天:因为我在2014年调研整个中国动漫市场,我调研到日本整个动漫市场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衍生品,衍生品里面分为软周边、硬周边,还有一些其他品牌授权,里面很大一块收入是日本的街边可见的弹子机。

我就顺着这个逻辑对应去看当时2014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发现,第一规模很小,第二鱼龙混杂,在淘宝上面有大量的卖衍生品的店,但是衍生品里面,就像我前面说到的软周边、硬周边,软周边就是你看到的杯子、手机壳、包、体恤,我单独印一个东西上去,这个东西就被称之为衍生品,生产门槛非常低,所以在淘宝上面的状况,某一家搞出来一个爆品,突然之间全淘宝一周内全部都是这个产品,所以竞争门槛非常低。所以在硬周边发生的状况,硬周边是什么,变形金刚,手办,还有其他一些生产门槛非常高的玩具,这些产品碰到的问题是全中国大的代理商拿货厂商都是一样的,所以每家渠道拿到的货是一样的,彼此通过低毛利进行竞争,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本土的IP在崛起,我们看到中国2017年,2016年开始有自己的自产动画片,腾讯动漫,包括两边两位前辈投过的一些国内动画代表,他们IP影响力非常大。我们遵循消费者为什么去买衍生品的核心原因,是因为他喜欢故事,他喜欢里面的人物,有情感的投入,他看到一个手办会买回来收藏,能够想起当年消费这些内容时候的一些感觉,他是基于内容的认同去购买这些衍生品。所以前端必须有国产IP,有一定覆盖量的内容,能够引起消费者引起共鸣的内容,特别是硬周边市场才可以崛起。

今年2017年,我个人判断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今年整个2017年4月的国产新翻已经10部了,整个一个市场国漫前端不断起来,有大量公司不断进入,后端的衍生品不断被带起来,个人也是一直在这个市场里面一直在耕耘,找到一家蛮好的标的在上海做手办的,最后新出货,在前端签大量的IP,自己做产品的生产。所以我觉得今年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衍生品的行业的时间点。

马志强:衍生品这个问题我讲一讲实际操作的东西,我提两点,以后再做衍生品很多厂家,很多企业要做的时候,要留意的一个事情。

第一,不是任何IP都适合做衍生品。就像陈总说日本是衍生品非常发达的国家,你现在去到秋叶原,你还会看到好多全球的那种爱好者,他还在买什么衍生品,那还在买圣斗士、龙珠,30年前IP衍生品,如果你做这种IP,这个企业股东可以赚很多很多钱的。如果你这个IP只是火一阵子就过了,你做的这个衍生品肯定是亏的。一个IP能够延续十几年,不是因为他炫酷的设计,肯定是这个IP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他所传导的一种价值观有关的。有一些很简单,他就传达一种很朴素的价值观,热血呀、青春呀,兄弟情意呀,有一些很深层,像高达到的独角兽系列,思考的是人类的命运、社会、世界各方面,这些东西才能够成为一个持续有效的情怀,让人去怀念。如果你的内容达不到这个衍生品的需要的话,你做这个衍生品有可能是亏钱的,这一点是要留意。

第二,在实际工作当中,做衍生品的话,它一定要找,你不能说整个IP拍成影视剧了,才去考虑怎么样做这个衍生品。而是你这个IP在要拍成影视剧,或者做动漫,或者做游戏的同时,你这个衍生品就要设计在那个时候就要介入,否则你拍出来的形象跟你衍生品那个受众习惯的方式和喜好的东西不一致的话,你这个衍生品也是事倍功半的。

唐肖明:衍生品还早,我不投,短期两三年之内不看,除非在特殊的高消费群体领域。简单地说,买衍生品是要花钱的,得看大众消费者手中有没有钱。去年我对电影票房预测是最悲观的,没有想到实际情况比我预测还要悲观,我今年再放一个预测,今年票房还要下降,去年5%的增长,今年怀疑是负增长,到年底再检验吧。

因为电影是最便宜的消费,过去两三年的增长,大家都知道可能来自于所谓的小镇青年,但没有这么夸张,可能都来自三线四线城市,春节期间票房特别好就是这个原因。才35块钱的消费,在去年很多快消品销量是下降的,大家知道。今年年初大量的消费品削减自己的市场预算,我们投资行业有时候经常有一个消费升级的主题,我是很悲观的,房价涨得这么厉害,大家消费都落到房子上去了。我认为去年票房增长乏力跟房价有直接的关系,大家可以说我不用洗发水了,我啤酒也喝得少了,方便面也吃得少了,但是这个实际上是普罗大众的消费现实,这么便宜的票房都会受到消费力的制约。我觉得下一波把8千亿1个亿的付费用户,为内容付费的用户先把这个付费习惯夯实了,然后才轮得到情感消费,毕竟在我都还没有对它的内容进行付费,我怎么可能为它的内容所代表的衍生品、高毛利的东西因为情感因素买单呢?但我认为还需要等三到四年的时间,等到票房踏踏实实过一千亿,等到在线为内容买单的人,为了创作,为了IP买单的人,花5块钱看一部电影,花20块钱看一个会员,这一批人有了8千万,很扎实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会迅速看这个衍生品。

为什么衍生品做不起来,现在渠道上已经被打乱了,有淘宝在,就做不了衍生品。我们得向马云施加点压力,不能边卖假,边打假,有点道德上的冲突,但是他也无可奈何,经济主流就是如此。归根结底为什么淘宝上面能卖假货,因为便宜,为什么图便宜,没钱嘛。所以做文化产业我也要根据消费力成长曲线来走,对于某一些细部领域,对于北上广深富裕阶层做一些类似于轻奢的衍生品的模式。

没有IP背后的精神内核和符号系统 衍生品就是空中楼阁

马志强:首先唐总你不用熟悉半年,刚刚讲退出的事,我觉得这是好事,刚刚在会前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说文化创意也很贵了,很多项目估值非常离谱,对于投资人来说非常被动,非常尴尬。反倒认为,当监管部门会有一些阻力的时候,可能会让这个行业更加冷静一点,因为我觉得不管投资也好,创业也好,还是要回归它本质的。首先你的企业是好的企业,你要能够盈利,就像你刚刚讲的,一个投资案例熬了7年才能上去,说明这家企业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扛得下来,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声音出来,或许会让看起来已经有一些泡沫的行业会趋向于冷静。这是第一个。

第二,刚才讲电影票房,前不久基金年会上面也讲,电影票房未来不会好了,我相信它未来不会再好了,我可能很悲观。当然这个逻辑不是大家消费不起,我认为消费成本不是太大的问题,而是时间成本,而是有了新的消费方式,这是主要的原因。以前电影还有两个属性,第一个是内容消费的属性,第二有一个体验消费的属性。可能现在内容消费的属性会被慢慢削弱,更多的内容形式你能够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取的时候,你可能不会为了这样的属性走到电影院,你可能只需要消费你的体验属性。电影这样一种消费形态不太会有太大的突破,可能只是会随着通胀,随着货币贬值的趋势往上走而已。这是我的这样一个观点。

另外关于衍生品我是看好的,我自己个人感受到一个现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最近特别特别火的,这两年就是星巴克。以前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到星巴克它的覆盖率是不高的,现在几乎你到任何一个城市里面打开你的星巴克App,你就能在周边找到星巴克。星巴克的成本不低,这说明就是一个消费升级,你愿意在同样一件事情上面花更多的钱。我觉得衍生品就是这样一个属性,当然它需要一个基本的土壤,比如说版权保护意识,比如说IP这样一种情感属性,还有基础消费能力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属性是最基础的土壤,我觉得这些土壤都在形成。所以我坚定看好IP衍生品,当然它有一个过程。作为投资人来讲,一定是投未来。就像很多人说IPO加快,永远跟着政策后面走,你会永远死得很惨,还是回归本质。

邵振兴:我比较支持唐总的观点,我们是一方的,其实为了大家不集体掉到坑里,有必要拉一拉。刚才唐总讲的那个观点我很认同,如果我们在电影这个行业在没有基础夯实的前提下去快速进入到衍生品这个领域,我觉得还是风险比较大的。另外衍生品更多是动漫的衍生品,当然这是一个分支。我觉得大家对IP概念其实有很多误区,需要拉一拉,在美国根本没有IP这个概念,我们既然创造了这个概念,首先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理解清楚他是什么,因为现在我们更多是在消耗所谓的IP,而且是快速地消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2013年在杭州开动漫游戏的会,当时大家都在讲IP,这个游戏换个皮就有IP了,可以很快有用户和流量。后面影视对IP概念推波助澜。

说了这么多,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他说IP至少要有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就不用说了,所有故事都有;第二个叫精神内核;第三叫符号系统。如果讲到往影音漫游也好去转化,或者后续不管是软的衍生还是硬的衍生,首先要找到IP背后的精神内核和符号系统,如果这个都没有找到,谈IP衍生的确有一些太虚了,可能像空中楼阁一样。

当独立、平和的90后成为消费主力 应该如何投资?

黄佩华:剩下时间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比较看好的细分领域,刚才提到艺人经济?

马志强:我自己个人比较看好的几个业务,一个是动画业务,目前全平台内容来看,动画业务是目前内容属于相对缺乏的状况,这个在所有文化品类里面还是一个洼地,至少是内容缺乏的状况,这一块是近期比较关注的。

另外就是线下的演出,这一块也是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

朱峰:我想借着马总的话说两句,关于监管那个事情,大家都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文娱行业的故事确实很高,市场上不管是各种各样已证实的传言,未证实的传言,创业者也好,投资者也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对这个行业的泡沫已经有内生的一点点担心。第二,马总刚才也讲到,对于监管层的意思,咱们如果是揣测它的意思去指导我们投资方向的话,到最后可能会死得非常难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揣测的人没有好下场。

但是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也好,投资人也好,最终你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你对优质资产的判断。去年2016年5、6月份的时候,一直持续到年底,就有这么一个现在看起来似乎没有严格执行的一个传言,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要严格限制。其实我们看一下证监会在这段时间过会的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里面,涉及到这四个行业非常多。就在我们去年投资过程中,我们投了一个非常大的游戏行业的标的,整个全产业链的标的,当时我们也很纠结,我们LP准备出资了,传言出来了,我们基金准备成立了,上市公司要谈了,传言出来了。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坚持一点,我们坚信这个资产是好资产,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当时我们坚定把这笔投资做下去,未来会有一个不错的回报。监管层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也好,出于行业的规范也好,出于各种目的也好,去表示各种态度。我觉得作为投资机构来讲,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也许能帮我们去压一压创业者的热情,不切实际的热情,这对我们来说是好处,是好事,不是坏事,我们不用太消极去看待这件事情。

刚才讲到衍生品的事,这不光是一个衍生品的事情,我认为国内在IP在文娱行业,可能有一个环节的专业机构现在还没有出现,就是真正专业的IP的运营机构没有出现,一个好的IP出来,你要给他做一个怎么样的全方位的画像,一步一步如何去实现,从IP到商业模式逐渐变现,似乎没有这么专业的机构出来。谈到这个,我儿子特别喜欢看一个动画片,每一集很短,大概一分钟左右,《爆笑虫子》,他们是忙不过来的,忙不过来的过程中,必然你的资源就没有办法最大的效用化。如果这中间有专业的团队帮他们运作这件事情,我觉得IP的价值可以最大化。还是我前面说到的,从IP到变现中间,我们看着好像很近,一步可以跨过去,但是那是一道很深的鸿沟,需要很专业的人才做这件事的。

林嘉喜:房价天天涨,压力确实大,我们在这个板块研究的某种程度上是文化消费升级,应该是垂直的细分的重度的东西。我们希望说这些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艺术形式能让大家钻进去,那就是我的房子,我就钻到了我的艺术品的房子里边,能够呆一段时间,休息休息,所以应该是这些重度的文化的创作者,这是我们最近一个阶段关注的重点,这样能让大家好好休息一下。

黄佩华:谈到这一点,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有的人说90后非常个性化,其实做内容要变成很小众化,要细分很多人群打造这个IP,而且90后刚才谈到房子很贵,父母会留几套房子给我们,是不是90后他们活在虚拟世界,精神层面东西是不是更在乎呢?这个是不是不同的人群?

唐肖明:对小众内容持反对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情绪的传染和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大,这两年数据内容成本在逐年攀升,在供应数量在下降,单篇投入和对它使用的营销手段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状况之下主要趋势是把马太效应,强着越强,你排不到前面第一名、第二名,盈利效果骤减

。如果投小众IP,各自有自己的机会成本,算各自的账,但是从大的投资回报来讲,我们坚定不移走头部市场和头部内容。

第二,顺便回答一下所说的问题,我们关注音乐原创市场提一个口号。我们现在已经不看90后了,90后房价压力最大。00后是70后的后代,该买的房都买了,而且还不是一套房,根本不用为房子和生活担忧,一代比一代强,人文教育,基本素质,视野,国际化能力真的一代比一代强,他们不为生活而奔波,又有颜值,又有有家庭环境的支持,又有才华,我们讲到细分领域,我们对音乐原创领域,希望两三年之内希望投出中国大陆的周杰伦出来,市场上很多年没有出新人了,我们召唤这种新的才艺者的出现。

陈悦天:关于文化领域,是不是品位、是不是产品逐步细分化,第一在内容消费过程当中,每个人消费内容和其他消费品一样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同,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其实在网上贴标签的过程,本质上肯定持续会有个性化的东西出来。

第二个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人群和人群之间以圈层化进行传播,今天大家用的社交媒体只跟周边一圈朋友打交道,本质上有一个内容在核心人群当中相互之间不断加强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两个趋势不可避免地说,确实会有不断小众文化冒出来,而且小众文化在某一个阶段代表着先锋文化,代表每个人个性上的标签。

但是就产业经营角度来讲,真正好的文化产品,最终是走向大众的,最终唐总谈到的,肯定是每个人都能消费的,是全社会流行的过程。

因为我们是早期基金,不可能一开始砸一笔大钱,到非常高的,需要大资本投入的内容公司里面,早期发现一些比较好的苗子,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帮他不断做更大规模的传播。比如说原来可能是一本小众传播当中的小说或者是漫画,但是我们发现通过做视频可能有更大规模的传播。我们就会帮他去做动画片和找一些比较好的电视剧公司帮他做视频类的传播,这个又扩大一点。

实际上这个逻辑在之前被验证过的,大家关注腾讯动漫以及起点中文网一些知名小说,动画和真人剧的环节是核心的IP价值提升的环节。

同时继续往后走的时候,帮他挖掘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让这个内容可以赚到钱。基于某一个故事,一开始在小众人群当中传播,肯定是有非常核心的价值观和理念吸引了这些受众,价值观和理念如果非常核心项,在整个大众人群当中是没有办法达到最广泛传播的;所以在往大众传播过程当中,里面一些调性和价值观是需要稀释的。比较好的例子是美国漫威的漫画,里面讲的核心故事和宣扬的价值观,并不是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美国主流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这个是他们在做电影最大众项的电影当中经过微调达到的结果。我们策略先找到一些小众好东西,帮助他们做更大规模的传播,同时做出更适合大众传播的调性和精神价值观,达到最广泛的传播,提升IP价值。

吴宗鹤:好的内容往往是打动人心的,能够制作出好的内容的团队,它制作出来的内容往往也会被各个年龄层所接受。

反过头来讲,其实对于更加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消费娱乐的方式,不管是短视频也好,直播也好,甚至未来出现更多技术推动的模式。

朱峰:90后已经是社会主流之一了,他们会不会是消费人群之一,我认为是。作为文娱行业去投资,或者在这个大的领域我们要投谁呢?我们要投未来人群的消费方向,我是70后,我绝不是投我父辈的消费方向,那一定是没有前途,我妈现在最喜欢就是逛菜市场。咱们现场看,底下年轻面孔非常多,90后举个手应该1/3会有吧,我们公司年龄阶层的分布,也是从70到90,按人数,按人头来看,可能85到90的人数是最多的,人头数是最多的。这在我们公司小范围里面来看,可能会决定我们对哪些标的更感兴趣,对哪些行业更感兴趣,如果放到更大社会层面来看,可能会决定未来消费方向是朝哪个方向去走的。我很同意刚才陈总讲的,也许不是你不喜欢这个东西呢,只是你原来没有这个触角接触得到,当有了互联网传播之后,为什么会看到各种各样小的圈子出现,是因为传播手段更有效,更先进了,你才能看到小的圈子出现,原来出现不了,是因为我不知道那个地方还有一群人跟我是一个喜好的。所以谈到我们未来更关注的领域,我觉得文化娱乐类的,然后入口级的IP是我们更关心的,我们更关心是未来年轻人消费趋向,这个是未来君创里面要走的方向。

林嘉喜:我们也研究一下00后、90后,我们看法是说,他们比我们70后和80后更加独立和平和,他们独立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多,是因为他们不在乎,所以他们独立和平和。他喜欢他就买单,他喜欢就沉浸进去,我们认为他喜欢就买单,这是一种90后、00后更加简单和纯粹。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们70后、80后更懂得尊重。他们能够在一个事情里边独立、从容比我们平和的原因是,我觉得90后和00后比我们比较多的70后、80后更加明白什么叫“当下即所有,当下即人生”。

邵振兴:我们在2015年非常关注90后、00后,现在我们更关注70后和80后,所以70后和80后叫新中产,不能因此把在座的大部分都放弃掉,这个也不公平。所以我们最近关注的重点跟唐总真的有点接近,还没有之前沟通过,一个是头部优质内容的制作,然后生产,这个是我们现在在重点关注的。过去两年网生内容发展,之前投资了如涵电商,现在这个时点我个人认为内容才是商业化变现的红利期,所以更多关注内容加社交,去做变现的模式。

此外,也会花一点精力去看跟科技和技术相结合的娱乐的部分。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