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News

启明星 | 文远知行CEO韩旭:希望2-3年内会有盈利点

02/08/2019 | 36氪Pro

在自动驾驶赛道上,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这种商业模式吸引了不少玩家,启明创投投资企业文远知行WeRide是其中之一。

 

文远知行工程资深副总裁钟华告诉36氪,Robo-Taxi除了能提高驾驶安全性以外,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目前网约车平台大概有70%的车费收入要给司机,而自动驾驶可以为平台节省一大笔成本。他们计算过,现在中国的网约车成本大概是每公里3.2元,如果Robo-Taxi实现量产(几千台的级别),这个成本可以降到每公里1.6元。

 

而钟华认为,Robo-Taxi要想快速落地,需要一个“铁三角”模型,三个“角”分别是:提供AI算法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公司、主机厂、网约车或出租车平台。

 

按照这样的思路,文远知行去年底获得雷诺日产三菱(Alliance RNM)的A轮战略领投,还开始与白云出租车集团在广州生物岛做Robo-Taxi试运行。

 

基于日产Leaf2车型的文远知行L4级自动驾驶汽车                                             

 

此外,文远知行从今年4月开始在安徽安庆市做L4级自动驾驶车队试运行。今年6月,广州正式发放24张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文远知行拿到其中的20张,剩下4张颁发给了广汽集团、小马智行、AutoX和深兰科技。

 

谈及为何选择广州和安庆做路测,文远知行联合创始人兼CEO韩旭说,中国的一线和三线城市有完全不同的交通状况。比如,三线城市有很多摩的和电动自行车到处乱窜,还有很多道路极其宽敞的新区。

 

“美国的自动驾驶公司也做了同样的事,比如Waymo现在也在硅谷和凤凰城路测,Cruise也一样,Uber当年是在匹茨堡和凤凰城路测。大家实际上都是选了几个点,而不是单点在做。”韩旭说。

 

韩旭称,他们在中国的路测里程数已经超过50万公里,现有50多台车,其中的40多台在中国,剩下的在美国,测试车型包括日产Leaf2、广汽、林肯、小鹏。他们预计今年年底会有100台车,明年年底可能会有500-1000台车,明年中旬打算在广州和安庆的“相当大的一个区域”开始商业化运营,2023年希望扩展到5个城市做运营。

 

钟华告诉36氪,他们之所以要自己做运营,是想获取用户数据来不断迭代算法,建立数据闭环,才能避免被行业淘汰。

 

“我希望我们公司不是一个划过夜空的璀璨流星,或者天空上的灿烂烟火,而是高挂在北方的北极星。“韩旭说。

 

以下是韩旭近日接受36氪专访的部分内容:

 

36氪:您之前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当教授。从学者变成CEO,对您来说是否是巨大的转变和挑战?

 

韩旭: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大学教授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是2007年博士毕业,当时很幸运直接拿到终身教职,6年以后提了终身教授。做教授一部分是做研究,还有一部分就像经营企业一样:申请funding就是融资,招学生就是负责recruiting,还要负责PR和marketing,要宣扬你这个组,宣扬你这个学校。到了大公司做高管反而跟教授不一样(注:韩旭曾在百度担任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在大公司做高管,不代表拥有企业家精神。

 

36氪: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领投了你们的A轮。为什么选择它们?是否还有其他主机厂可以选?

 

韩旭:国际上头部的OEM厂商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了。举个例子,福特买了Argo.AI,还跟大众一起合作,而丰田与Uber合作,GM买了Cruise,本田入股了Cruise,Honda投资了Aurora,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和Waymo合作。此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曾经有一年是全世界最大的联盟,卖的车最多,他们的Leaf2非常适合做自动驾驶。

 

而且,不光是我们选择了它,它当时把中国所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全都看了一遍。它作为战略投资,对初创公司的估值不敏感,不是说你便宜一点它就愿意投你,最主要是看你的技术。它先后派了6次工程师和法务团队看我们,最后完全靠技术把它们争取到了。

 

36氪:日产Leaf2这个车是适合做自动驾驶还是适合做Robo-Taxi,有区别吗?

 

韩旭:它两个都适合。Leaf2这款车在欧洲被很多公司追着要做出租车,因为这款车本身操控比较好,又是电车,续航200多英里,两厢车,空间还是很大的,比较适合做出租车。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跟RNM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改装的难易程度、主机厂的技术和配套支持以及解决方案的可迁移性

 

 

36氪:据说你们现在有八九十个安全员负责车辆测试,什么时候能撤掉这些安全员?

 

韩旭:自动驾驶如果要成为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最后一定会在车上把安全员撤掉。就像一个电梯,电梯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但每十几个电梯也会配对相应数量的维修工去做维护。所以我觉得,2020年的时候会在某些区域(撤掉安全员),再逐步往前推进。一个工程师管理十辆、二十辆车的话,我觉得2022年会实现。那个时候已经就可以盈利了。

 

36氪:L4级自动驾驶落地周期很漫长,如果只是靠融资,能活多久?

 

韩旭:一个公司如果只靠融资的话,是一定不能活下去的。但是你看我们拿到的战略投资都是国际一线的资本,它们有非常精细的计算,而且A轮的时候,我们是请摩根史丹利做我们的financial adviser。摩根史丹利不是随便给人做FA的。我觉得大家能看到这一点:最终这个公司一定要盈利的,不光是有收入。

 

就像亚马逊的例子一样,亚马逊连续十年没盈利,一直在扩张,一直在发展。我们的自动驾驶跟共享单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共享单车甚至有人认为是资本创造出来的伪需求,而自动驾驶我很确定一点,人口越来越老龄化,没有人开车,很难找到出租车,每人一辆车停在北京一个地下车位花50万,应该把这些钱省下来,把客人送到A点,马上去接另外一个客人到B点,满足出行的需求。我们也在进行下一阶段融资,而且希望在未来2-3年内会有一个盈利点。

 

36氪:做特定场景自动驾驶的公司认为,他们短期内就能有收入、甚至能养活自己,而做Robo-Taxi似乎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很可能最后是他们赢了,而你们并不能“降维打击”他们。您认为呢?

 

韩旭:这个事情在电商等行业一再发生,我觉得现在辩驳一点意义都没有,最后的答案会非常清晰,只要耐心等待。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出行更安全、让大家出行更容易,那就应该赢,这是最好的。

 

36氪:你们为何把自己定位为mobility company(出行公司),而不是自动驾驶公司?

 

韩旭:打这样一个比方吧,现在的车就像水井一样。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每家都要打一口水井,但你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水井,我们就相当于自来水公司,让每家不用自己打水井,因为你需要的解决方案是出行。我们希望,每家只要开水龙头就有水,我们管它叫新出行,我们是一家用自动驾驶技术驱动的出行企业。

 

36氪:定位为出行公司,是否是想把天花板撑高、扩宽想象空间?从而让估值变高?

 

韩旭:一个公司如果只盯着估值的话一定做不好。一个公司真正做得好的话,最后取决于你给用户提供什么产品和什么服务这是我每天最焦虑的事。估值只是一个瞬间的过程。我坚信金子总会发光,一块铜到最后还是一块铜。

 

36氪:您觉得现在的自动驾驶行业是否有估值泡沫?

 

韩旭:当一个普通人和比尔盖茨坐在一个屋子里的时候,讨论这个屋子里人的平均财富是没有意义的。不要看一个行业有没有泡沫,而要看一个企业有没有泡沫。自动驾驶在2019年上半年有一阵过热,现在回归理性。

 

本文内容经36氪授权转载,有编辑与删节,查看完整文章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来源 | 36氪

作者 | 王艺瑾

图片来源 | 文远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