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ming News

启明观点 | 启明创投陈侃:生物医药投资大逻辑从技术为王迈向产品为王

01/11/2023 | 界面新闻

编者按:日前,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在界面新闻2023 REAL科技大会上发表了《生命科学数字化与自动化的趋势》的主题演讲。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陈侃分析了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中技术占比的变化,并指出产品为王的概念目前是主流;他进一步指出,终端的应用场景要大于技术本身。

陈侃亦表示,由于人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各个领域药物治疗效果的提升空间也愈来愈大。他亦介绍了启明创投的医疗健康投资在出海方面的布局思路,以及帮助投资企业加速出海进程的方法。启明创投微信公众号经授权转载。


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

从今年各种公开统计数据看,医药投融资市场明显都处于低活跃期,股权投资案例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一,融资总额也下降了近40%,回到2020年的水平。鉴于资本市场趋冷,加上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繁荣散去的大环境,生物科技领域的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初创企业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将想法落地以证明自己。也因此,他们对自动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10月26日,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在界面新闻2023 REAL科技大会上提到,国内的实验室分为三类,医院实验室、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医药公司与药厂实验室,总体市场巨大且多元,如果能实现其自动化和数字化,收益巨大。

当天,陈侃发表了《生命科学数字化与自动化的趋势》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疫情加速了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在全球的推广普及,现在研究和生产人员乐于探索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除了制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这种典型的应用场景,农业、畜牧业、环境监测等场域也亟需自动化实验室的引入。“现在,整个生命科学上下游都需要更精确、更高通量的研究和生产工具。”这场主题演讲也反映出陈侃在生物医药行业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因为早期药物研发需求阶段性疲软,企业开始集中资源推进较为晚期的临床项目,产品为王的大逻辑开始浮出水面。

“随着科技的普及,技术的竞争壁垒在下降,现在初创企业拼的是怎样整合技术,高效推出一个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让病人有进一步获益的药物产品。”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陈侃从投资人角度分析了今年医药投资各大板块的情况,投融资传导至一级市场后大的逻辑范式转换,医药投资人在不同项目上的分化选择,以及他从学界转行到投资界的一些感受。

以下系经精编整理的专访内容。

界面新闻:以一年为期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当前一级市场在医药行业的投资风险?

陈侃:对比去年此时,大家在这个行业面临的巨大风险其实是资本市场的风险。可能公司技术本身是不错的,只要有钱支持就可以实现,能走到下一步,并且最终能履行对人类价值的意义,如治病救人,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等等。但公司可能因为融不到钱无法进入下一轮,导致技术推进不下去,因此初创企业没办法证实或证伪自己。

界面新闻:今年医药领域的整体投融资金额相比去年又在下降,外界所看到的数字和你的行业体感有无不同?

陈侃:从整体上来说,融资数量是下降了,但也没有下降特别多。今年这个领域投融资的特点是:在2021或者2020年(医药领域投融资)比较火的时候,可能更多是1亿到1.5亿美元的案例,现在则是1亿到2亿美元的案例。我感受到今年的融资事件没有跟过往差很多,但是大额融资案例越来越少。

界面新闻:从你7年的投资界从业经验来看,在医药行业投资中,技术压倒一切这一主线逻辑在考量中的占比有何变化?

陈侃:技术的比例在下降。由于技术的普及性,一项医药行业的技术难题,原来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做,但现在全世界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团队能做。在这一前提下,技术虽然还是一个壁垒,但生物医药创业其实就变成了怎样结合这些技术,生产开发出一个能改变现有临床治疗指南的药物产品的过程,这跟TMT的逻辑相似。

现在的医疗健康行业确实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技术为王,只要技术突破,大家都没有办法抄,于是一家独大;现在是坐拥某项技术的团队越来越多,到最后拼的是怎样整合技术,并且最快推出一个产品,且这个产品是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让病人有进一步获益的、得到临床证明的、被监管机构批准的,所以现在产品为王的概念是主流。

界面新闻:就头部VC而言,医药领域的投资人似乎分为两类,一类是深耕医药领域的投资人,以医药学博士为主,另一类则是转行来看医药投资的,以消费领域和TMT领域投资人为主,这个分际在更崭新的领域如合成生物上更为明显,你如何看待两类投资人各自擅长的方向与优劣势?

陈侃: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这里面其实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技术的路线是什么,另一个维度是应用场景是什么。判断哪类投资人适合投哪个项目,在我看来是应用场景决定了领域会不会好,而不是技术路线,终端的应用场景要大于它的技术本身。

如果用一个计算机或者自动化方法开发一款药物,技术手段是TMT的,但终端其实属于医药范畴,那就应该用医药的逻辑来看。

比如合成生物学这个领域,技术路线是生物的,但终端是一个传统生产,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行业的投资人可以进来看,比如看化妆品的投资人,他们对终端市场非常了解,其只需要找个生物化学的技术人才,帮助确定这个技术路线是不是可行即可。

可以这样讲,如果终端确实是跟医药或者生物科技应用相关,那就不太适合仅TMT投资人去看;但如果终端是非生物医药或者更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杀虫剂或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这适合TMT和消费投资人,同时找业界人士辅助看技术路线。

界面新闻:你做了七年医药投资了,你认为医药投资人放在长线看,比拼的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陈侃:投资医药主要比拼的还是对行业的理解,一部分来自基础科学知识,一部分来自于对公司创始人的了解,还有一部分来自对公司从开始到最后成功或失败周期的认识,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比拼单纯对生物科技领域的熟知程度。实质上生物科技知识在投资中涉及到的占比并不高。

界面新闻:做学术和做投资,在吸收和过滤庞大信息量这件事上有何不同?在医药投资生涯中,应该如何保证知识不断进化,毕竟这是一个医药专业知识只占一部分的行业?

陈侃:以前的学术生涯相当于你在精读,我们做research(科研)都是好奇心驱动的,现在可能是一个泛读,对信息的过滤首先是看这个产品或技术对治疗疾病或者对人类实际应用的用处,再去看它的底层技术逻辑怎样。以前我是专注在很小的领域,把高楼越建越高,但对于投资人不是建高楼的概念,是把知识面拓宽,每个知识点只需要知道一定的深度,足够他判断这个产品或技术能否能解决医学需求就可以了,现在是一个更大的领域。

另外做学术和做投资,沟通交流方式确实不太一样,以前是需要先列出支持逻辑,最后有个初步结论,但也要说明这个结论是有可能性不全面的。现在商业世界需要先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判断,然后再把支持和判断的逻辑依次列出来。

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喜欢在一个地方钻得很深,但我的性格属于兴趣广泛的类型,比较注重产品或技术实质上的应用有多大。做研究的人可能是好奇心比较重,我也是后来到美国念书时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更多在技术的应用。

界面新闻:肿瘤仍然是头部机构最为关注的领域,但近两年投资人可选择的非肿瘤项目越来越多,你认为医药投资的更大逻辑是否到了需要改写的时刻?

陈侃:其实这是一个人对健康需求不断上升,以及科技发展两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肿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药物可以控制,如果现在开发一款新药,想达到比原来的标准治疗更好,已经越来越难。但同时,当肿瘤不再像以前那么可怕的时候,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例如对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性疾病等越来越重视,你可以看到这些领域的标准治疗水平没有肿瘤那么高。如果要开发新药,改变标准治疗就没有那么难。所以说,这种逻辑变化背后是大家还是在寻找低垂的果实。

界面新闻:但是低垂的果实总有一天会被摘完。

陈侃:对,人会有更高的健康需求,以后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比如咖啡因过敏等领域。即使肿瘤领域也还是有深耕空间,只是原来的药物治疗可能是做到50分、60分,你开发一款新药做到70分水平就可以,但现在得做到90分、95分,可还是有不少公司在做。

界面新闻:启明创投医药投资在出海方面的布局思路是怎样的?

陈侃:我们医疗健康投资可以分为5个领域,第一是医疗服务行业,二是数字医疗,三是诊断行业,四是医疗器械,五是创新药,这五者对出海的需求各不相同。

第一个基本上就是服务国内客户;第二、第三和第四个行业其实都是产品性质的出海,要到海外去销售产品,要么通过自己,要么通过代理商去销售产品;新药方面的投资其实主要是出售一个IP,其本质是个分子结构,但这个分子结构是有专利保护的,往往被赋予的价值比较高,首付大概几千万美元,如果最后成功了会达到10亿美元或更多的付款,价值较大,这也是出海的特点。

启明创投在出海方面也有布局,近日就举办了2023启明创投医疗健康产业出海论坛,平时也经常帮助投资企业和国际药厂对接,进行一对一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加速他们出海的进程。

 

来源 | 界面新闻
作者 | 李京亚